首页 > 出版物 > 订阅信息

关注 CEMF 网站

订阅 CEMF 简报
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
简报
20242月期
总第18
01
国际局势
1、欧盟就《净零工业法案》达成临时协议
2、欧盟发布《工业碳管理战略》
3、欧盟批准69亿欧元以支持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4、欧盟批准德国40亿欧元补贴推动难减排行业脱碳
5、越南发布《到2030年越南氢能发展战略和2050年愿景》
6、美国能源部宣布拨款1500万美元开发高能储能解决方案
02
中央决策
1、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
2、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4年版)》
3、国家能源局发布《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的公示》
4、工信部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5、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重点低碳技术征集推广实施方案》
03
地方行动
1、二月部分省市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
04
行业动态
1、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等联合发布《绿氢促进可持续工业发展:发展中国家政策工具包》报告
2、国际能源署发布《可再生能源2023》和《电力2024》报告
3、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联合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发布《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与行动(2023年)》(中英文版)报告
4、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2024年能源转型投资趋势》研究报告
05
模型研究
1、The water-food-energy nexus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cropping system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A case of county scale(华北平原水-粮-能关系评价与耕作制度优化: 以县为单位)
2、A generation and transmission expansion planning model for the electricity market with decarbonization policies(一种考虑脱碳政策的电力市场发电与输电扩展规划模型)
3、Equity-Based Carbon Neutral Plan Induces Cross-Regional Coal Leakage and Industrial Relocation(基于公平准则的碳中和政策下的煤脱钩与隐含煤转移)
4、Multi-dimensional and region-specific planning for coal retirements(针对特定区域的多维度燃煤电厂退役规划)
01
国际局势
2024年2月6日,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就《净零工业法案》达成临时协议。该法案是欧盟“绿色协议产业计划”(The Green Deal Industrial Plan)三项关键立法举措之一,与《关键原材料法案》和电力市场设计改革并列,旨在促进欧盟为实现气候目标所需净零技术的工业部署,加强欧盟在工业绿色技术方面的优势。该临时协议保留了欧盟委员会去年3月提出的《净零工业法案》提案的主要目标,即到2030年,欧盟将在本土制造其所需净零技术产品的40%,包括太阳能光伏板、风力涡轮机、电池等;在碳捕集和封存方面,实现二氧化碳年注入能力至少达到5000万吨。
2024年2月6日,欧盟委员会通过并发布了《工业碳管理战略》。作为对减少温室气体(GHG)排放的重要补充,《战略》将支持二氧化碳供应链和所需二氧化碳运输基础设施的发展,阐述了如何可持续地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以实现2040年减少90%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2050年“净零”目标。同时,列出了实现上述目标所需的一系列有利政策条件,包括:全面实施已达成一致的2030年框架,确保欧洲工业的竞争力,更加关注不遗漏任何人的公正过渡,与国际合作伙伴公平竞争,以及就2030年后框架开展战略对话,包括与工业和农业部门的对话。
2024年1月10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已批准一项新补贴计划,以支持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对天然气的依赖,从而推动实现碳中和目标。在欧洲共同利益重要项目(IPCEI)框架下,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波兰、葡萄牙和斯洛伐克7个欧盟国家将为该计划提供69亿欧元的公共资金,该计划预计还将带动超过54亿欧元的民间投资。在这项计划推动下,32家公司将参与33个与氢能相关的项目,其中包括建设大型电解槽用于生产可再生氢、新建和改造约2700公里的氢传输和配送管道、建设大型储氢设施等。
2024年1月22日,依据欧盟国家援助规定,欧盟委员会批准了一项总额达40亿欧元的德国补贴计划,部分源于复苏与恢复基金(RRF)。该计划旨在协助受欧盟排放交易系统(ETS)限制的企业实现工业生产过程的脱碳,助力德国工业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以促进德国及欧盟的绿色协议战略目标实现。预计到2045年计划期满,德国总共将减少约3.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2024年2月8日,越南发布了《到2030年越南氢能发展战略和2050年愿景》,旨在顺应世界能源转型趋势,助力越南能源安全,促进越南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氢能经济发展,实现越南有关气候变化、绿色增长和到2050年达到净零排放等国家目标,践行越南在实现可持续、公平和公正能源转型等方面的承诺。该战略力争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和其他制氢技术制氢产能达到10~50万吨/年;到2050年,吸收和掌握绿色氢能生产先进技术,可再生能源和其他制氢技术制氢产能达到1000~2000万吨/年。
2024年2月21日,美国能源部(DOE)宣布将为11个州的12个项目提供1500万美元资金,以推进下一代高能储能解决方案,帮助加速航空、铁路和海运行业的电气化。通过开拓铁路、海洋和飞机电气化1K储能系统计划(PROPEL-1K)的资助,项目将开发具有“1K”技术的储能系统,这些技术能够达到或超过每公斤1000瓦时(Wh/kg)或每升1000瓦时(Wh/L),与现有技术相比,能量密度提高了四倍以上。这一努力支持了美国政府2050年的净零气候目标。
02
中央决策
2024年2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旨在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电网调度智能化水平,进而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和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意见》指出,到2027年,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显著提升,抽水蓄能电站投运规模达到8000万千瓦以上,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负荷的5%以上,保障新型储能市场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建成,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调度体系逐步形成,支撑全国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20%以上。
2024年2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4年版)》。该文件旨在大力推广节能减排降碳先进技术,加快提升产品设备节能标准,支撑重点领域节能改造,助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下降约束性指标。
2024年2月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的公示》,旨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发掘总结并交流推广各地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公示》指出,国家能源局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进行案例答辩评选,组织有关省级能源主管部门、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评选专家组开展案例核查及评议优选,拟将“山东海阳核电厂核能供暖工程”等23个案例收录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
2024年2月21日,工信部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指南》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制定200项以上碳达峰急需标准,重点制定基础通用、温室气体核算、低碳技术与装备等领域标准,为工业领域开展碳评估、降低碳排放等提供技术支撑。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协同降碳、碳排放管理、低碳评价类标准,实现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标准全覆盖,支撑工业领域碳排放全面达峰,标准化工作重点逐步向碳中和目标转变。
2024年2月18日,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重点低碳技术征集推广实施方案》。《实施方案》面向2025年和2030年提出低碳技术征集推广的阶段性目标要求,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系统推进先进适用低碳技术的征集遴选和宣传推广工作。重点关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关键领域,聚焦源头治理、排放监测、储碳固碳等关键环节,形成以多批次发布、动态化管理、常态化推广为特征的低碳技术推广模式,旨在加强中国低碳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03
地方行动
1、二月部分省市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
04
行业动态
2024年2月,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和德国发展与可持续性研究所(IDOS)联合发布《绿氢促进可持续工业发展:发展中国家政策工具包》报告。该报告阐述了绿氢对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出了促进绿氢发展的公正转型方法,并强调了政策协调对实现绿氢产业公正转型的重要性。报告指出,绿氢生产可以在本土创造价值和就业机会,并通过在当地制造相关技术和基础设施、降低碳密集型部门的排放并吸引国外直接投资,从而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2024年3月1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第六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期间发布《2024年全球资源展望》研究报告。该报告由环境署主持的国际资源小组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作者共同制定,呼吁进行全面的政策变革,使人类能量入为出,并减少三分之一的预计资源增长使用量,同时发展经济、改善福祉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报告指出,到2040年,资源开采将达峰值;到2060年,资源使用量降低仅比2020年水平减少20%;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下降80%以上,农业用地将减少5%,粮食产量将增加40%。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也将增长3%,人类发展指数将提高7%。
2024年2月7日,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联合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发布《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与行动(2023年)》(中英文版)报告,旨在全面盘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与行动,向国际社会分享中国落实“双碳”战略的主要做法、进展及成效,展示为推动落实《巴黎协定》贡献的中国力量,并为中国下一步推动“双碳”工作提供参考。报告从国家、地方、部委和企业四个层面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与行动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了能源、工业、交通、城乡建设、循环经济、生态碳汇、全民行动、技创新、减污降碳、市场机制、国际合作等领域的进展与成效;并对未来推动“双碳”目标达成提出展望。

2024年2月4日,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2024年能源转型投资趋势》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在低碳能源转型方面的投资激增17%,达到1.8万亿美元。这一数字创下了年度投资的新纪录水平,显示了在一年内发生地缘政治动荡、高利率和成本膨胀的情况下,清洁能源转型的强大韧性。电气化运输是助力清洁技术发展的这一支出的主要推动因素,超过了可再生能源,并占到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国再次成为最大的市场,但欧洲增长最快。

05
模型研究

作者:Yinan Xu, Jinna Li, Hao Li, Shuqi Yang, Qingxiu Jiang, Peng Sui, Wangsheng Gao, Jixiao Cui, Yuanquan Chen

来源: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主要内容:本研究依托地处华北平原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利用Tapio解耦模型、Kaya模型和LMDI 模型相结合的“TKL-WEFN”模型,评估了水-能源-粮食(WEF)的协同关系,并确定了关键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和棉花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和化石能源消耗的变化以及种植结构的调整,是影响该地区2009-2018年作物系统可持续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改变以粮为纲(grain-oriented)的种植制度,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加快实现农业绿色转型。

作者:Yunfei Du, Xinwei Shen, Daniel M. Kammen, Chaopeng Hong, Jinfeng Nie, Bo Zheng, Shangheng Yao

来源:Advances in Applied Energy

主要内容:本研究提出并开发了一个考虑电力市场有效性的市场驱动型发电与输电扩展规划(MGTEP)模型,发电和输电公司将小时级市场交易和年度产能投资纳入战略决策中,以最大化利润,并利用供给函数均衡模型分析竞价行为。同时,MGTEP模型与脱碳政策相结合,以支持州和联邦政府评估能源转型战略。本文在中国南部电力市场实施了配备碳排放配额和碳税政策的MGTEP模型,以实现2030年碳达峰。

作者:Ziqiao Zhou, Xiaotian Ma, Silu Zhang, Chaoyi Guo, Xiaorui Liu, Lin Zhang, Yang Xie

来源:iScience

主要内容:本研究耦合了中国31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IMED|CGE)、环境拓展投入产出分析(EIOA)和结构路径分解(SPD),评估2017-2060年不同碳配额情景下的煤炭消耗与GDP变化趋势、分析省际贸易中的隐含煤炭消耗,从而进一步识别降低煤炭消耗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碳中和政策的实施将导致煤炭强度大幅降低,减少煤炭强度的省际差异,工业结构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同时,碳中和政策可能导致煤炭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向北方地区转移,缓解其经济损失的同时会增加煤炭消耗。

作者:Li Xu, Nianpeng He, Mingxu Li, Weixiang Cai, Guirui Yu

来源: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主要内容:本研究以大量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基于演替理论的森林固碳模型(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Model, FCS Model)和随机森林模型(Random Forest Model),探讨了SSP119、SSP245和SSP585气候情景下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空间格局及动态变化,为中国未来碳汇的时空动态提供了新的见解,并强调了合理调控自然恢复和协调区域经济以实现国家碳中和的新政策的重要性。结果显示,生态系统固碳速率与各省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发达省份的固碳速率显著低于发展中省份及欠发达省份,且中国固碳速率的省际间差异呈增加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