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 > CEMF02 > 活动
CEMF第10期技术研讨会:气候变化-科学、影响与适应
2018年01月12日

CEMF     2018年01月12日

时间:2018年01月12日-12日  9:00—18:00

地点: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一楼报告厅

2018年1月12日,中国能源模型论坛第10期技术研讨会——“气候变化-科学、影响与适应”主题研讨会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举办。研讨会由中国能源模型论坛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承办。国内“气候变化-科学、影响与适应”领域的知名研究团队和专家在此济济一堂,共同就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措施、以及相关的模型方法展开讨论。

本次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燕卿,以及中国能源模型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何建坤教授分别致辞。张燕卿所长首先代表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向在场所有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感谢;他介绍了农科院环发所在农业与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状况,同时也对未来国内不同模型团队在该领域的合作交流提出殷切展望。何建坤教授作为主办方代表,向大家简要介绍了中国能源模型论坛的成立初衷以及当前进展;同时作为本次主题召集人的他,对于如今气候变化相关研究和讨论在国内的重要地位深有感触,他提到希望在加强国内交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论坛对外展现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总体优势和进展。上、下午会议由何建坤、林而达主持。

共有9位专家学者在本次研讨会上作出汇报,从各自的研究角度探讨了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及可能的对策。

中国工程院丁一汇院士从不确定性视角切入探讨气候变化问题,他依次介绍了可以作为全球变暖证据的国内外科研成果;环境风险在人类所面临各类风险中的地位;以及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灾害及其风险。依据目前掌握的数据和风险预估,控制升温幅度在1.5度到2度将是人类必须接受的挑战。为此,对国内政策、对策的主要启示一是增强减排力度,二是出台应对策略。

中国农科院环发所原所长林而达介绍的是在全球1.5度温控条件下,中国将受到的影响与相应的适应对策。报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全球1.5度增温情景的计算方法介绍;二是展示了增温情景下,粮食安全、生态系统以及有关经济问题的模型模拟结果;三是总结了1.5度增温情景下的适应措施建议,这包括减少暴露度和脆弱性、增量调整、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转型。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徐影主要从宏观层面介绍了气候变化科学中的气候模式概念,并且系统总结到气候模式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她将IPCC六次评估报告使用的气候系统模式、温室气体排放情景,社会经济发展情景等进行逐一梳理,并简要介绍到国家气候中心在气候模式应用方面的具体进展。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高庆先教授的报告主题为气候变化对空气污染的影响。高教授选取典型空气污染过程,分析和展示了西伯利亚高压指数、风场、气压等气候态表征指数与华北地区雾霾间的明显相关关系,提出高压天气系统对空气质量有利的明确意见。

 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发所的居辉研究员基于农业研究者视角,汇报了其团队针对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模型评估工作,并对未来农业模型的发展和应用提出展望。目前研究团队主要应用DSSAT作物模型进行区域尺度的农业模拟评估,未来还将考虑将模型落实到作物生长季、各种气象要素影响等细节问题,以及进一步应用于农业生产风险评估。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吴建国研究员则基于生态研究者视角,分享了团队近年来关于气候变化对物种影响的工作。报告悉数列举国内外有关气候变化下物种分布变化的实证研究结果,同时也介绍了团队运用气候模式分析国内鸟类物种变化的建模方法。对于为何气候已经变化、而不见物种变化的疑问,吴研究员讲到,目前有一种解释是物种分布响应气候变化滞后,而真正的原因还需继续探讨。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高学杰研究员的报告内容是区域气候模式RegCM4的近期主要工作进展。该模型基于国内2000余观测站的数据资料,并且在冬夏季降水、气温、能耗分布的模拟方面分辨率更高、拟合效果更优。目前模型已经应用于预测雄安周边地区气候变化、评估国内人口密集区域热舒适天数变化等具体研究中。

中国农业大学的牛俊副教授的关注领域是气候变化下陆面水文过程的响应。以西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其团队完成了流域范围内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对流域水循环影响的评价工作,其中主要考虑到二氧化碳-植被蒸发蒸腾量-地表径流之间的关系。另外,团队工作还包括利用CGE模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陆面水文过程响应,以及结合实地实验模型模拟气候变化对西北净灌溉蓄水量的影响。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的解伟研究员汇报了极端干旱和高温对全球啤酒供应的影响研究。他首先从啤酒与大麦种植的关系,以及在日常消费中的重要地位解释了该研究的意义。之后分别从高温与干旱气候的预测、对大麦产量带来的影响、以及对啤酒消费产生的影响三个环节步步深入,介绍了每一环节的模型应用、调节与主要结果。

     在上、下午的讨论环节,在场学者除了对汇报内容的技术细节作进一步交流,还针对气候变化导致全球降水量重新分布所带来的生态影响,巴黎协定将温控条件降至1.5摄氏度的必要性、如何加强经济社会模型的准确性等展开充分讨论。另一方面,也不断有学者表示通过本次论坛颇有收获与感想,并期待着来自不同研究机构、甚至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团队可以展开更多的合作交流,共同开发研究气候变化模式或是考虑气候变化因素的各类模型。

 

会议日程

致辞:

何建坤  

中国能源模型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原常务副校长

张建宇

中国能源模型论坛学术委员,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

发言人及发言主题:

丁一汇

中国工程院院士

《增加的气候变化风险与应对行动》

林而达

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发所研究员,原所长

《全球1.5℃温控情景下中国的影响与适应》

徐  影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

《气候模式的发展及其应用》

高庆先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气候变化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居  輝

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发所研究员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评估现状及趋势》

吴建国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气候变化对保护物种的影响:识别归因与预估》

高学杰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区域气候模式RegCM4近期主要工作进展》

牛  俊 

中国农业大学引进“优秀人才”,副教授

《气候变化下陆面水文过程响应研究》

解  伟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研究员

《极端干旱和高温对全球啤酒供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