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出版物 > 订阅信息

关注 CEMF 网站

订阅 CEMF 简报
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
简报
202411月期
总第27
01
中央决策
1、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发布《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
2、中国首部能源法正式通过
3、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
4、工业和信息化部修订《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和《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
5、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强电力安全治理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02
行业动态
1、中国石油主导制定油气行业首个绿色低碳国际标准发布
2、三峡能源拟投建新疆12.5GW沙漠新能源基地
3、三一氢能中标国家电投吉电股份盐城绿氢示范项目
4、中化国际发布《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50年实现碳中和
5、广西能源投建200MW风电项目
6、腾讯落地“风光储”一体化数据中心微电网
03
国际局势
1、联合国批准启动全球碳市场
2、加拿大政府发布草案要求油气行业减排35%
3、COP29正式启动三项能源倡议
4、英国宣布2035年减排81%
5、沙特阿拉伯加入IPHE,加速全球氢能经济发展
6、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发布《绿氢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路线图》
04
模型研究
1、Contribution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olicies to China’s land carbon balance(生态恢复政策对中国土地碳平衡的贡献)
2、Green finance,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wind power development in China: Evidence from spatial quantile model(中国的绿色金融、绿色科技创新与风电发展:基于空间分位数模型的证据)
3、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tree planting in China(中国植树造林的固碳潜力)
4、A cost-effective climate mitigation pathway for China with co-benefits for sustainability(中国具有成本效益的可持续气候变化减缓路径)
01
中央决策
2024年10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协同推进可再生能源与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农村等领域融合替代,经济高效推进发电、供热、制气、制氢多元发展和替代。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对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作出指导意见,同时在能源消费上从以往“电能替代”的说法转向了发电、供热、制气、制氢多元替代。《指导意见》表示,“十四五”重点领域可再生能源替代取得积极进展,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1亿吨标煤以上;“十五五”各领域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203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5亿吨标煤以上,有力支撑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
2024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于202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中国在能源领域的法治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能源法》共九章,内容涵盖了能源规划、开发利用、市场体系、储备应急、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为中国的能源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法律保障,填补了中国长期以来在能源领域的立法空白。在该法律中,氢能首次被明确纳入能源管理体系;同时,对能源规划提出了明确要求,氢能将在全国综合能源规划、分领域能源规划以及省市区发展规划中占据一席之地,推动其有序发展。在能源开发利用方面,《能源法》明确支持优先开发可再生能源,合理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有序推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此外,《能源法》还规定,依法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能源价格。
2024年11月6日,为深化新型储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编制了《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方案》提出,到2027年,新型储能制造业规模和下游需求基本匹配,培育千亿元以上规模的生态主导型企业3-5家;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更好满足电力、工业、能源、交通、建筑、通信、农业等多领域应用需求。《方案》鼓励储能电池及关键材料企业向可再生能源富集、矿产资源充足、运输条件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应用场景丰富的区域聚集,支持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地聚焦新型储能领域,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时,引导各地区科学有序布局新型储能制造项目,依托研究机构开展行业运行监测预警,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2024年11月22日,工信部发布公告,对《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和《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旨在进一步加强光伏行业规范管理,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新版《规范条件》继续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避免低水平重复扩张;将“新建和改扩建多晶硅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其他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0%”修改为“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相比旧版规定,对于投资体量较大的光伏项目,新版提高了初始资金或自有资金的门槛,一定程度上避免行业无序扩张。
2024年11月2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强电力安全治理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进一步加强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特性研究,推进新能源涉网模型库统一管理与参数开放,掌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电力系统、特高压交直流混联运行的稳定机理和运行特征。强化规划阶段电网安全稳定计算分析,通过优化电源布局、完善电网结构、强化电网合理分区运行及黑启动能力等措施提升电网安全韧性,支持服务大型新能源基地规划建设。健全配电网安全运行风险管控机制,推动大电网安全风险识别、监视、控制体系向配电网延伸。深化有源配电网运行风险管控,加强并网管理,规范新能源涉网控制保护配置。
02
行业动态
2024年10月22日,由工程材料研究院主导制定的《油气田设备材料绿色制造和低碳排放指南》正式发布。这是中国石油在油气行业提出并牵头制定的首个绿色低碳国际标准,对促进全球能源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指南》首次规范了绿色制造和低碳排放的定义及内涵,为业界统一了语言框架;同时,明确了油气田设备材料的绿色低碳属性以及设计、制造、再制造、评价、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提供了油气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指导性建议和典型示例,搭建了油气田设备和材料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化体系框架,为后续相关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和国际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参考。
2024年10月30日,三峡能源发布关于新疆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新能源基地投资决策的公告,项目动态投资金额7184828万元,拟投资建设光伏850万千瓦、风电400万千瓦,配套建设煤电6×66万千瓦和新型储能500万千瓦时。南疆基地项目为“风光火储”一体化外送项目,所发电力拟依托已纳规的疆电(南疆)送电川渝特高压直流工程外送消纳。结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关于“沙戈荒”外送基地新能源、支撑调节性电源、输电通道同步建成、同步运营的要求及工作推进情况,预计该基地项目整体工程建设期3-4年,其中新能源与储能项目建设将根据煤电项目、外送通道建设进度适时调整,保障“三位一体”同步建成。南疆基地项目是南疆地区第一个“沙戈荒”大基地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向川渝地区送电约360亿千瓦时,将进一步缓解中国资源禀赋与用电负荷地理分布不均衡的矛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024年11月5日,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二〇二四年度第66批集中招标结果正式公示,三一氢能有限公司成功中标吉电股份盐城吉电绿氢制储运加用一体化(一期)示范项目电解水制氢设备。三一氢能将为该项目提供8台先进的碱性电解水制氢成套设备及其相关配套设施,并首次以电解槽设备生产商身份为该项目提供EMS控制系统,实现风光氢储系统的协同控制与能量优化。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还为氢能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提供宝贵经验。同时,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也将为盐城地区乃至全国的绿氢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推动氢能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

2024年11月22日,化工新材料央企中化国际发布公司首份《应对气候变化报告》。在报告中,中化国际宣布目标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并明确提出了“三步走”时间表,力争于2029年前实现自身运营碳达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化工行业首份由企业根据气候相关披露准则编制发布的气候行动专题报告。围绕碳中和目标,中化国际根据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和中长期规划,制定了三大战略部署:一是制定“2020-2030年初步减排、2030-2040年深度低碳、2040-2050年趋于零碳”的降碳路线图;二是构建净零碳绿色产业链,围绕“坚持碳提质、推进碳减量、加强碳利用、提升碳能力”,面向各业务板块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并组建专业团队提供全方位的节能降碳服务,实现全流程碳排放管理,推动产业链低碳高效转型;三是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在加强能源管理、使用清洁能源、降低动力能耗、淘汰落后设备等方面实施具有竞争性的措施,全方位推动节能减排。

2024年11月26日,广西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审议通过《关于拟投资建设平桂水口风电场项目的议案》,公司拟投资128,865.47万元建设平桂水口风电场项目,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200兆瓦,设计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6.2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项目年上网电量为380,402.90兆瓦时,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为1902小时。广西能源表示,公司此次拟投资建设平桂水口风电场项目符合国家双碳政策及公司发展战略,是公司抓住机遇聚焦主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发展壮大电力主业,培育新的电源点和利润增长点,提升整体盈利能力的重要举措。项目建设周期短、见效快,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对公司做大做强电力主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024年11月28日,腾讯成功落地了国内首个风电、光伏、储能一体化的数据中心微电网项目。这也是腾讯数据中心“双碳”进程的最新落子。该项目总装机容量10.99兆瓦、年发电量达1400万度,相当于5000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通过这套微电网,腾讯怀来东园数据中心一年能减少近8000吨碳排放、节省超350万元电费。目前,在腾讯自建的数据中心中,绿电已经占到年度用电量的71%。据此前消息,腾讯还携手晶科科技落地首个微电网项目——腾讯天津高新云数据中心10.54MW新能源微电网项目,并已全容量并网发电。通过安装高效的光伏组件和储能系统,为数据中心提供绿色电力。

03
国际局势
2024年11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开幕。11月12日,COP29会议批准了第六条第四款机制,为全球各国正式开展碳交易奠定了坚实基础,目的是通过国际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支持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核心是建立一个由联合国监督的碳信用机制,帮助各国和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减排目标。COP29 主席穆赫塔尔·巴巴耶夫表示:“通过有效匹配买家和卖家,6.4条国际碳市场每年可以减少 2500 亿美元的实施国家自主贡献的成本。”他还赞扬了让该协议成为现实的坚韧精神。通过该条款下的交易,排放量较高的经济体将能够理想地实现《巴黎协定》规定的气候目标,这也将使急需的资金流向有潜力开发碳项目或保护现有碳汇的发展中国家。
2024年11月4日,加拿大政府发布了一项新法规草案,要求加拿大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19年的基础上减少35%。加政府预计将在2030年开始执行这一草案,力求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加政府将建立一个限额与交易系统,为油气行业的排放设置法律限制,并允许企业在限额内买卖排放配额。这一机制意在通过市场手段激励减排表现优秀的公司,它们可以通过出售多余的排放额度获得额外收益,进而促进整个行业绿色转型和技术革新。尽管法规并未指定企业应采取何种措施,但政府的模型表明,大约半数的减排目标可以通过控制甲烷排放来达成。目前,石油生产商已经开始安装相关设备,以更有效地减少甲烷逃逸。此外,加政府预计花费125亿美元作为税收抵免,以鼓励和帮助企业投资CCUS项目。
2024年11月15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COP29气候会议期间,主席国主办了一场关于绿色能源、氢能和全球储能和电网的高级别圆桌会议,会上正式启动了三项能源倡议,呼吁支持《COP29全球储能和电网承诺》、《COP29绿色能源区域和走廊承诺》以及《COP29氢能宣言》。第一项倡议关于全球储能和电网承诺,目标到2030年实现全球部署1500GW储能,新建或翻新2500万公里的电网,并到2040年进一步扩建6500万公里;第二项是绿色能源区和走廊倡议,促进互联电网的发展,这些电网可以将丰富的可再生能源从发电中心输送到有需要的人口中心,旨在实现具有成本效益和安全的长距离输电;第三项倡议是COP29氢能宣言,承诺迅速扩大可再生、清洁/零排放和低碳氢的生产,加快现有化石燃料灰氢的脱碳,将绿氢产量从目前的每年100万吨大幅提高,并减少96吨未减排的化石燃料氢。
2024年11月12日,英国首相斯塔默宣布,英国计划到2035年将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削减81%。斯塔默表示,英国成立了清洁能源公司Great British Energy,以确保能源安全;设立了国家财富基金,投资未来的关键能源行业,如风力发电场、太阳能发电场、电网基础设施等。同时,苏格兰电力公司已签订10亿英镑风力涡轮机合同,是该国240亿英镑投资计划的一部分,旨在支持英国的先锋能源项目,生产足够的清洁能源为100万户家庭供电。同时,伦敦证券交易所已推出新的气候投资基金(CIF)资本市场机制。斯塔默表示,英国已与国际合作伙伴及伦敦金融城宣布了一项联合措施,希望在未来十年为发展中国家筹集高达750亿美元的额外气候资本,并巩固伦敦作为世界领先绿色金融中心的地位。此外,英国还将尽快启动一个致力于加速清洁能源转型的国际联盟-全球清洁电力联盟(GCPA)。
2024年11月23日,沙特能源部宣布,该国已正式加入氢能和燃料电池经济国际伙伴关系(IPHE),作为其持续努力促进发展这一重要行业的国际合作的一部分。此次加入标志着沙特王国迈出了重要一步,加强了其在全球可持续发展努力和创新清洁能源先进解决方案方面的先锋作用。它符合沙特阿拉伯的雄心,即成为清洁氢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并通过循环碳经济方法在2060年或之前(取决于技术成熟度和可用性)实现温室气体(GHG)净零排放。IPHE于2003年11月在美国华盛顿启动,起初名为“国际氢能经济伙伴计划”,中国是IPHE的发起国之一。
2024年11月,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发布《绿氢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路线图》报告。报告概述了构建质量基础设施生态系统的主要考虑因素和优秀实践,涵盖了标准化、计量、合格评定(测试、认证、检验、核查和验证)、认可及与氢能行业相关的技术法规。本项目的一个关键成果是提供了一个通用路线图,以指导各国如何发展质量基础设施,从而有效支持绿氢发展,特别是价值链中的氢能生产和分配环节。该路线图包括以下五个步骤:1.评估绿氢潜力;2.制定国家氢能战略;3.评估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生态系统;4.评估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供需;5.制定质量基础设施发展行动计划。
04
模型研究

作者:Chao Yue, Mengyang Xu, Philippe Ciais, Shu Tao, Huizhong Shen, Jinfeng Chang, Wei Li, Lei Deng, Junhao He, Yi Leng, Yu Li, Jiaming Wang, Can Xu, Han Zhang, Pengyi Zhang, Liankai Zhang, Jie Zhao, Lei Zhu & Shilong Piao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主要内容:本研究为生态恢复工程(“有政策”情景)中的每项土地管理措施分别构建了对应的“无政策”情景,并通过比较两种情景下的碳汇变化,来量化评估生态恢复工程中各项土地管理措施对碳汇增量的贡献。此外,本研究使用的动态全球植被模型ORCHIDEE-MICT-GLUC版本包含了森林管理(年龄结构和木材砍伐),草地放牧和火灾管理等模块,还特别考虑了火灾驱动的死亡率对森林年龄动态的影响,通过建立一个显式的年轻森林年龄级,更加真实地再现了火灾导致的林分替代效应。同时,鉴于在中国农村地区,部分燃料木材的来源是通过收集森林枯枝落叶,而非通过有意的森林砍伐获得,因此还在模型中引入森林凋落物收集模块,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评估这一过程。通过研究,强调了积极土地管理在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中的潜力。

作者:Bin Xu, Boqiang Lin

来源:Energy Economics

主要内容:本研究基于2013年至2021年期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分位数回归模型,克服了传统模型在区域间相互影响方面的局限性,能够更为准确地揭示绿色金融对风电发展的区域差异和空间效应。其次,本文将绿色技术创新和外商直接投资引入绿色金融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绿色金融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外资流入推动风电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技术创新在帮助风电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外商直接投资则在中等风电发展水平的省份中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最后,本文为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强调政府应充分考虑风电发展的空间效应和区域差异,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以更有效地发挥绿色金融在推动风电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Ling Yao, Tang Liu , Jun Qin , Hou Jiang , Lin Yang , Pete Smith , Xi Chen , Chenghu Zhou & Shilong Piao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主要内容:本研究采用了综合的机器学习框架,集成了多种环境变量,精确量化了树木生长的适宜性以及与碳储量的关系,为确定最佳造林区域提供了更科学的数据支持,避免了以往由于缺乏规划而导致的低树木成活率问题。其次,研究通过对比不同造林情景,提出了"树木密集化"这一策略,即在现有森林中通过增加树木密度来提升碳汇能力,这是一种比单纯造林更经济有效的策略,特别是在中国有限的可用土地资源背景下。再次,本研究开发了精细化的碳汇潜力地图,涵盖了不同区域的具体植树方案,结合中国的生态管理政策,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导。此外,研究还首次量化评估了不同造林和密集化策略下的经济成本和碳汇回报,形成了完整的环境与经济评估框架,为政策制定者在未来大规模造林中提供了坚实的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现有森林中增加树木密度经济可行且有效,在未来的大规模造林计划中应优先考虑这一策略。

作者:Meiqian Chen, Lei Gao, Zhaoxia Guo, Yucheng Dong, Enayat A. Moallemi, Yinfeng Xu, Ke Li, Wenhao Lin, Jing Yang, Weijun Xu, Matteo Pedercini & Brett A. Bryan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主要内容:本研究开发了基于iSDG模型的“iSDG-Climate-China”模型,模拟和比较9种已有的气候减缓路径(CMPs)以及180种“打包”的政策组合路径。这些路径在能源效率、能源组合、土地利用与造林(LULUCF)和碳捕集与储存(CCS)方面具有不同的政策假设。通过这一模型,研究量化了不同路径在减少CO₂排放和促进SDGs实现方面的成效,并采用SDG-排放-成本指数,评价了各路径在可持续性、减排和经济成本之间的平衡表现。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减缓路径能够显著提升中国的整体SDG得分,特别是在环境和社会方面的目标,如清洁能源(SDG7)和可持续城市(SDG11)。研究识别出一种具备成本效益的减缓路径(即高能源效率、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组合、适中的LULUCF和CCS措施),该路径在2060年实现了较低的减排成本和高达80.08的SDG总体得分(参考路径得分为70.75)。气候变化减缓路径不仅显著减少了CO₂排放,还在促进SDGs实现方面展现出卓越的协同增益效果,为中国制定未来政策提供了实质性的方向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