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关注 CEMF 网站 |
![]() 订阅 CEMF 简报 |
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
简报
|
2024年12月期
总第28期
|
01 |
中央决策
1、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
2、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国家矿山安监局联合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甲烷体积浓度低于8%的煤矿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CCER—10—001—V01)》
3、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公布2022年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4、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
5、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并实施100项以上绿色低碳标准
6、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加大工业节能降碳攻坚力度
|
02 |
行业动态
1、中石化签约正泰新能源风光绿氢项目
2、储能安全最高等级!华为数字能源率先获TüV莱茵认证
3、卧龙电驱拟投资20.3亿元建设新能源加储能项目
4、青海最大储热型光热电站示范工程部分并网发电
5、宝马中国与国家电网升级合作 绿色充电网络全覆盖
6、金智科技拟30亿元投建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并已达成首笔绿证售卖交易
|
03 |
国际局势
1、美国能源部公布最新氢能计划
2、加拿大政府设定2035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3、日本政府敲定减排新目标
4、英国政府公布《清洁电力行动计划》
5、德国批准三项绿色氢能认证体系
6、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绿色手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源解决方案》
|
04 |
模型研究
1、Assessing the implications of RES technology mix on curtailments, storage requirements and system economics(评估可再生能源技术组合对弃电、储能和系统经济性的影响)
2、Synergy evaluation for joint expansion planning of green hydrogen and renewable electricity supply chains: A South Korea case(绿色氢能和可再生能源电力供应链联合发展规划的协同效应评估:以韩国为例)
3、Evaluating the flexibility supply and demand reliability of hydro–wind–PV–battery complementary systems under different consumption modes(评估不同消纳方式下水风光储互补系统灵活性供需可靠性)
4、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e: Pathways to Sustainable Reductions(全球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减排的途径)
|
01 |
中央决策
2024年12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实施《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旨在积极拓展清洁低碳氢在工业领域应用,加快技术装备产品升级,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增长点。《实施方案》明确到2027年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装备支撑和技术推广取得积极进展,培育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聚区,以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同时,聚焦清洁低碳氢替代,氢冶金,氢碳耦合制绿色甲醇,氢氮耦合制绿色合成氨,氢燃料电池汽车,氢动力船舶、航空、轨道交通装备,氢电融合工业绿色微电网等应用场景,系统提出30项具体工作任务,从优化行业管理、加快技术攻关、培育重点企业、完善标准规范等方面提出保障举措。
2025年1月3日,生态环境部与国家能源局、国家矿山安监局联合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甲烷体积浓度低于8%的煤矿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CCER—10—001—V01)》,明确了符合条件的煤矿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项目开展自愿减排项目设计、实施、审定,减排量核算核查等工作要求。对于《瓦斯利用方法学》,明确适用对象为甲烷体积浓度低于8%的煤矿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不适用于人为将甲烷体积浓度大于或等于8%的煤矿瓦斯进行稀释后得到的煤矿低浓度瓦斯。同时,《瓦斯利用方法学》考虑了瓦斯分解销毁利用并进行供热的情况,避免了既有或拟建的供热设施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2024年12月26日,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公布2022年全国、区域和省级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全国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不包括市场化交易的非化石能源电量),以及全国化石能源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供核算电力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时参考使用。全国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为0.5366,即每千瓦时电力需要排放二氧化碳0.5366千克(0.5366kgCO2/kWh)。这比2021年的0.5568降低0.0202,降幅3.6%。此外,2022年全国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不包括市场化交易的非化石能源电量)为0.5856。2022年全国化石能源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为0.8325,比2021年的0.8426降低0.0101,降幅1.2%。
2024年12月27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围绕促进资源节约和投入品减量使用、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农业生态系统稳定多样、促进全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和强化组织实施等五方面内容提出15项具体举措。《指导意见》明确,到2030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农业产地环境保护水平持续增强,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初步构建,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农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乡村生态振兴有效推进;到2035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绿色生产方式基本形成,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产地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农业产业发展循环畅通,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乡村生态振兴迈上新台阶,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
2024年12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四部门联合印发《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中国引领原材料工业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优布局、更加绿色、更为安全发展的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标准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推动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标准技术水平持续提升。《行动方案》发布并实施200项以上数字化转型、100项以上新材料领域以及100项以上绿色低碳标准,推动10项以上强制性国家标准立项;同时,提出开展标准体系优化建设、加快数字化转型标准研制、推进绿色低碳标准建设、加强新材料产品标准培育、夯实行业标准化安全质量基础、强化标准实施应用等六项主要任务。
2024年12月26日至27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大力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优化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新培育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加大工业节能降碳攻坚力度,探索推进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建设。同时,提升工业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水平,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
|
|
02 |
行业动态
2024年12月24日,中石化宁波工程公司成功签约正泰新能源风光绿氢制25万吨/年绿色甲醇及2万吨/年绿色航空煤油一体化项目。在“双碳”背景下,绿色甲醇作为一种低碳、环保的清洁能源,在航运与交通领域的减排效果尤为显著。该项目建成后,可解决绿电并网受限、就地消纳等技术难题,将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力转化为可储存、可运输的低碳燃料,为石化产业实现大规模绿电消纳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宁波工程公司负责该项目的生物质发电及碳捕集、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电解制氢、氢储运等装置及配套设施的工程设计。他们采用生物质发电及碳捕集技术,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通过电解水制氢和生物质二氧化碳生产绿色甲醇,打造全新的“绿色能源+绿色化工”产业链,进一步推动石化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024年12月24日,华为数字能源与德国莱茵TüV集团联合完成了华为智能组串式构网型储能平台(LUNA2000-4472系列和LUNA2000-215系列)储能安全测试,荣获TüV莱茵颁发的全球首个最高等级储能安全认证证书,并举办颁证仪式。TüV莱茵作为国际独立的第三方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其在现行标准基础上,从场景出发、通过细化安全定义,建立完善的储能安全分级,为储能行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此次TüV莱茵向华为数字能源颁发的是储能安全领域的全球首个Prime级认证,也是最高等级,充分表明华为数字能源的智能组串式构网型储能平台的安全能力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24年12月24日,卧龙电驱公告内蒙古包头达茂旗新能源加储能构网型试点示范项目获得核准。项目总装机容量为500MW,包含50台风力发电机组,配套建设125MW/250兆瓦时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总投资为20.3亿元,其中资本金为6.09亿元,占总投资的30%。在储能业务方面,卧龙电驱称,公司已全面推出了组串式独立控制大型储能系统、工商业储能系统、光储充一体化户用储能系统。近期,卧龙储能已成功中标包头市可再生能源综合示范区首期90万千瓦风电项目中的包头铝业产业园区绿色供电项目135MW/540MWh电化学储能工程I标段,进一步推动中国北方地区清洁能源应用和储能技术的进步。
2024年12月13日,中广核德令哈1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中的80万千瓦光伏发电部分并网发电。该项目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光伏(光热)产业园区,采用光伏发电与光热熔盐储能相结合的技术,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项目储能配比率高达25%。此次并网发电的80万千瓦光伏发电部分,采用“分块发电、集中并网”的总体设计方案,通过新建330千伏升压站接入电网。作为青海最大的以储热型光热电站为调峰电源的新能源示范工程,项目储能时长可达6小时,在电力系统中能够发挥显著的调峰调频作用。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上网电量可达18亿千瓦时,等效节约标煤消耗约5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30万吨。 2024年12月5日,宝马中国宣布与国家电网升级合作,双方约定自2025年起,扩大现有绿电充电网络的覆盖范围和充电容量;并计划在2027年前,使其旗下的BMW、MINI车型全部使用绿色电力进行充电,从而大幅度降低使用阶段的碳排放量。这一举措旨在有效提高电动车客户的使用体验,并为环境保护做出积极贡献。根据合作内容,国家电网将在未来几年内增加更多绿色电力供应设施,并优化充电网络的布局,以满足宝马汽车用户对于便捷、快速、可靠的充电需求;与此同时,宝马也将进一步完善其电动车产品线,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2024年12月5日,金智科技晚间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山西金智鸿阳科技有限公司拟与平定县人民政府签署《平定县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框架协议书》,由金智鸿阳负责在平定县投资建设包含风电、光伏、储能、低碳园区等源网荷储高度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项目,总投资额约30亿元。该项目将依托能源互联网、现代信息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储能等技术,通过整合本地电源侧、负荷侧资源,调动负荷侧响应能力,实现源网荷储各环节间的协同和多向互动,以虚拟电厂方式参与电力平衡并承担相应权益责任,打造源网荷储高度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同日,金智科技还通过挂牌的形式在“中国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平台”成功售出绿色电力证书15张,完成金智科技园二期分布式光伏的增值收益。 |
|
03 |
国际局势
2024年12月21日,美国能源部宣布了其更新的氢能计划,该计划是推进清洁氢能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和部署的基础资源。该计划专门确定并阐明了美国能源部氢能计划中的战略性、高影响力的重点领域,提供了一个战略框架,整合了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办公室、化石能源和碳管理办公室、核能办公室、电力办公室、科学办公室、贷款计划办公室、制造和能源供应链办公室、清洁能源示范办公室和高级研究计划署(能源)的研发工作,以推进氢气的生产、运输、储存和使用。计划认为,目前美国国内对氢的主要需求是作为石油精炼和氨的化学原料生产,较小量用于其他工业应用,因此应用空间比较有限,但随着氢燃料电池车的上市和普及,未来,随着工业脱碳需求的增加、交通领域的应用和电网领域的应用,到2030年氢需求为10MMT/年,到2040年清洁氢的需求约20MMT,到2050年,清洁氢的需求大约有50MMT。
2024年12月12日,加拿大政府宣布设立新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争取到2035年,将排放量在2005年排放水平基础上减少45%至50%。为达成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此前,加拿大政府在2021年设定的阶段减排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在2005年排放水平基础上减排40%至45%。加政府强调,此次设立的2035年减排目标是以2030年目标为基础,而非取代2030年目标。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部表示,2015年,该国曾预计,2030年的排放量将比2005年的水平增加9%,但现在加拿大已成功扭转这一排放曲线。这得益于提高能源效率、推行电网脱碳和碳定价等努力。
2024年12月24日,日本环境省与经济产业省讨论温室气体减排新目标的联席会议召开,大致汇总全球变暖对策计划修订案,内容包括政府提出的“2035年度较2013年度减排60%、2040年度减排73%”目标。经过阁僚等组成的全球变暖对策推进总部同意并征求公众意见后,日本政府计划到明年2月将方案提交至联合国。为实现目标,政府在会上提出各部门2040年度较2013年度减排的方案,分别是业务部门74%-83%、运输部门64%-82%、家庭部门71%-81%、产业部门57%-61%。此外计划修订案中还写入应采取的对策。
2024年 12月13日,英国政府公布《清洁电力行动计划》,这一行动明确提出在2030年前实现清洁能源占比100%的雄伟目标。此次行动计划不仅关注能源技术突破,还提出了能源成本优化、社区参与、劳动力市场转型等具体内容。与此同时,计划旨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迫切危机,符合《巴黎协定》约定目标。该计划的实施不仅仅关系到能源问题,更对英国的工业体系、社会公平及国际竞争力起到关键性作用。计划明确提出,到 2030 年英国光伏装机容量目标为 45 - 47GW,并且有望突破 47GW 的上限。
2024年12月24日,德国正式确认使用三种欧盟认证系统用于可再生氢气,为国家补贴和提高能源可追溯性铺平了道路。这些体系由REDcert、ISCC和CertifHY运营,现在可以进行审核和认证,以确保绿氢生产能保证可持续性。它们允许颁发可持续性证明证书,以验证其所用能源的来源和对碳排放的影响。德国通过其环境机构Umweltbundesamt(UBA)宣布,这些系统将使国内生产商有资格获得财政奖励。其中一项激励措施包括在THG(温室气体减排)配额下每生产一公斤可再生氢可获得3欧元的奖励,旨在促进本地生产,同时支持欧盟的脱碳目标。
2024年11月19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第三版《绿色技术手册:气候变化的能源解决方案》。该手册提供实用的能源解决方案,并强调了技术和创新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并呼吁,城市、社区、企业、个人作为能源消耗主体,都要积极参与能源转型,利用清洁能源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方案指出,相较于相对成熟和固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提升能源效率的用电和输电技术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其中,高效家电和设备、智能电网和能源管理系统、能源回收技术、智能建筑技术以及电气化交通技术能够有效提升能源效率。方案还提到当前有一些新兴技术和概念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方案还展现了较为重要的新能源技术趋势,强调了国际合作在推进能源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
|
04 |
模型研究
作者:Georgios N. Psarros, Pantelis A. Dratsas, Periklis P. Chinaris, Stavros A. Papathanassiou 来源:Applied Energy 主要内容:本研究采用基于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LP)的能源优化模型,在希腊模拟包含风电、光伏发电、储能设施及输电等多种技术的系统的运行。模型以最小化系统成本为目标,通过逐小时优化储能与RES发电组合,分析三种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光伏优先、风能优先和风光均衡。同时评估了不同储能配置对可再生能源弃电、市场价格及经济可行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风光均衡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是实现约80%可再生能源渗透的最优选择,该方案配套约11GWh的储能设施可将系统固定与可变成本降至最低,同时将风能和光伏技术的年弃电率控制在2.5%至5.5%之间。相比之下,光伏优先和风能优先情景下的系统成本分别增加约4800至6100万欧元/年,并导致更高的弃电率。光伏发电的弃电现象主要集中在中午发电高峰时段,而风能主导的组合能够缓解这种情况,通过更均匀的发电分布显著降低系统弃电量。优先发展某一技术会导致现货价格的下降,例如在光伏优先情景下,光伏现货价格显著低于风电,且市场收入不足以覆盖投资成本。研究建议通过风光均衡发展,结合双向差价合约等支持机制,在确保经济可行性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系统成本和弃电量。 作者:Yechan Choi, Mingyu Kim, Shin Hyuk Kim, Seongmin Heo 来源:Applied Energy 主要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过协同规划实现更经济和更稳定的能源供应链体系,通过建立氢能和可再生能源综合供应链(ISCHRE)系统的优化模型,包括氢能与电力的生产、储存、运输及传输设施,确定生产、储存和传输设施的位置与容量,并优化全年逐小时的运营决策,以满足能源需求并最小化整个系统的年化总成本。研究采用韩国的五大区域作为案例,分析了满足10%国家氢能与电力需求的最优配置及其经济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协同规划,与单独规划相比,总年化成本降低了20.8%。绿色氢能生产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整合显著减少了生产和储存设施的需求。协同规划下,氢能生产更加分布化,通过区域间双向电力传输实现稳定的能源供应;单独规划则依赖集中式氢能生产和大量运输。协同规划的整体电力效率达到81%,显著高于单独规划的62%,并减少了39%的弃电量。协同规划允许过剩电力转化为氢能储存,从而减少储能电池需求,提高系统成本效益和运行稳定性。 作者:Yi Guo, Bo Ming, Qiang Huang, Jianhua Jiang, Miao Yu, Meiying San, Long Cheng, Rong Jia 来源:Applied Energy 主要内容:本研究提出了一种不同消纳方式下水风光储互补系统的灵活性供需可靠性评估方法。首先,基于系统的日前调度过程,通过重新定义灵活性需求,建立了一种新的灵活性需求优化模型。而后,通过数理统计模型计算水风光储互补系统的灵活性供给保证率。最后,在不同的风、光容量配置方案下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并确定了不同消纳方式下风、光最佳装机配比。黄河上游清洁能源基地实例表明:(1)系统调峰任务越重,风、光灵活性需求越高,外送消纳下灵活性需求平均比本地消纳高33.7%。(2)当灵活性供给保证率低于95%时,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可以有效提高灵活性供给保证率;但当灵活性供给保证率大于95%,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效果很小。(3)对于黄河上游的清洁能源基地,适当提高风电的比例有利于互补系统的运行。本研究提出的灵活性评估方法能够为流域水风光储清洁能源基地的规划和互补运行管理提供有效的指导。 作者:Lidong Li, Tala Awada, Yeyin Shi, Virginia L. Jin, Michael Kaiser 来源:Global Change Biology 主要内容:本研究通过分析1990至2021年全球农业活动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利用深度学习模型预测2022至2050年的排放趋势,探讨了通过气候智能型农业实践实现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可持续减少的途径。研究结果发现,从1990年到2021年,全球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从11.50 Gt CO2 eq下降到10.89 Gt CO2 eq,尽管畜牧业数量、无机氮肥使用量、作物残留物和灌溉面积分别增加了27%、47%、49%和37%。减少的森林砍伐排放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体下降的主要原因。畜牧业数量的增加导致了CH4和N2O排放量的增加,而无机氮肥、作物残留物和灌溉主要导致了N2O排放量的增加。由于森林净损失减少了29%,CO2排放量有所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