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关注 CEMF 网站 |
![]() 订阅 CEMF 简报 |
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
简报
|
2025年1月期
总第29期
|
01 |
中央决策
1、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
2、发改委:推进算力与绿色电力融合
3、国家能源局印发《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
4、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联合中电联首次发布中国电力碳足迹因子
5、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6、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4年版)》
|
02 |
行业动态
1、中国电建签约国际1100MW风电项目
2、旺旺集团打造其首家“零碳工厂
3、宁德时代成为全球最大储能项目首选供应商
4、国家能源集团牵头主编的碳捕集国家标准获批发布
5、总投资108亿元的华能风光电储一体化项目签约
|
03 |
国际局势
1、联合国秘书长新年谈气候
2、美国财政部发布清洁氢生产税收抵免最终规则
3、美国能源部发布《储能战略和路线图》草案
4、欧盟批准向意大利提供97亿欧元可再生能源援助
5、巴西矿业和能源部宣布创建12个低碳氢中心项目
|
04 |
模型研究
1、Reducing transition costs towards carbon neutrality of China’s coal power plants(降低中国燃煤电厂实现碳中和的转型成本)
2、Unfold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grams in enhancing vegetation carbon sinks across different climate zones in China(中国不同气候带植被碳汇生态修复项目的有效性研究)
3、Optimal coal power phase-out pathway considering high renewable energy proportion: A provincial example(考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最佳煤电逐步淘汰路径:以省级为例)
4、Climate policy uncertainty and energy transition: Evidence from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China(气候政策的不确定性与能源转型: 对中国地级市进行实证分析)
|
01 |
中央决策
2025年1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实施《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旨在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调用水平,有效支撑新能源消纳利用和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显著提升,各类调节资源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更加完善,各类调节资源调用机制进一步完善。通过调节能力的建设优化,支撑2025—2027年年均新增2亿千瓦以上新能源的合理消纳利用,全国新能源利用率不低于90%。此外,《实施方案》在编制调节能力建设方案、完善调节资源调用方式、完善调节资源参与市场机制等三个方面提出重点任务。
2025年1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建设指引》提出,推进算力与绿色电力融合。推动实现“瓦特”产业向“比特”产业转化,强化枢纽节点与非枢纽节点的协同联动,支持绿电资源丰富的非枢纽节点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加强大型风光基地和算力枢纽节点协同联动,把绿色电力转换成绿色算力。积极推进风光绿电资源消纳,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支持利用“源网荷储”等新型电力系统模式。加强数据中心智慧能源管理,开展数据中心用能监测分析与负荷预测,优化数据中心电力系统整体运行效率。探索绿电直供新模式,有序开展绿电、绿证交易。
2025年1月23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就分布式光伏在备案、并网等方面给出新的要求。此次修订的《管理办法》旨在解决三大核心矛盾——消纳瓶颈(分布式光伏快速增长导致配电网承载力不足)、市场乱象(备案主体权责不清、农户利益受损)、政策滞后(原有补贴机制退出后需建立市场化引导机制),核心政策调整分别为分类管理、规范备案、强化消纳。此次《管理办法》的出台,标志着分布式光伏从“野蛮生长”迈向“规范发展”的新阶段,为规范化管理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促进行业未来的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分布式光伏规模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切实维护好发用双方的合法权益。通过明确责任、优化流程等措施,将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提供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开发建设环境,持续推动分布式光伏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助力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
2025年1月23日,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组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等单位研究发布《关于发布2023年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的公告》,首次披露中国电力平均碳足迹因子,填补了中国缺少本土化电力碳足迹因子的空白,为各行业核算电力生产和消费产生的碳足迹提供了参考。按照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主管部门部署,以国际标准框架和中国国家标准为指南,中电联牵头主要电网、发电、电力装备、上下游产业、研究机构等80余家单位完成了《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燃煤发电/燃气发电/水力发电/核能发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光热发电》等七项(第一批)国家标准计划项目立项;同时,完成了九项电力产品碳足迹团体标准(增加生物质发电和输配电)的制定与发布,规范各类电力碳足迹功能单位、系统边界、核算方法、数据质量等关键内容,形成了2023年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02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会议强调,要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系统提升上游水源涵养能力,加强中游水土保持,推进下游湿地保护和生态治理。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深挖节水潜力。要毫不放松保障黄河长久安澜,确保重要堤防水库和基础设施安全。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区域战略对接,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2025年1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八部门联合公布《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4年版)》,旨在加快先进适用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强化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技术支撑。《目录》围绕节能降碳产业、环境保护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七大类产业遴选了112项先进绿色技术,并列明了每项技术的工艺技术内容、主要技术参数、实际应用案例、生态效益等。《目录》共遴选与节能降碳产业相关的先进绿色技术37项,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相关的先进绿色技术共20项,以及17项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相关的先进绿色技术。
|
|
02 |
行业动态
2024年12月26日,中国电建与苏伊士风电能源公司签订了埃及1100兆瓦苏伊士湾风电项目EPC合同,标志着中国电建海外最大、埃及境内最大、非洲大陆第二大岸上风电项目顺利落地。该项目是中国电建在埃及以EPC合同模式履约的第二个风电项目。该项目由Acwa Power和HAU Energy联合体以IPP模式开发和运营,国际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支持。项目位于埃及红海省拉斯·加里卜和拉斯·舒凯尔附近,总装机容量为1100兆瓦。中国电建负责整个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调试、移交和质保工作。项目建成投运后预计年发电量超过43亿度,为当地超过100万户家庭提供绿色、稳定的清洁能源,每年减少大约22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可积极助力埃及实现巴黎气候协定项下自主减排目标和2030年清洁能源占比42%的目标,同时促进埃及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安全。
2024年12月30日,旺旺集团旗下工厂嘉兴美旺获颁“零碳工厂评价证书”,成为旺旺集团旗下首家获得零碳认证的工厂。据介绍,嘉兴美旺2024年3月安装总容量为0.8MW的光伏发电设备,年发电量约75万度,每年可节约430吨碳排放。与此同时,嘉兴美旺全面推行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并积极进行节能诊断,不断寻找新的节能机会点。工厂还对主要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碳足迹核查,对工厂年度温室气体进行核查,持续建立和完善“零碳”排放管理体系,促进工厂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凭借一系列举措,嘉兴美旺通过中国节能协会《零碳工厂评价规范》的严格审核,被评定为I型三星级零碳工厂。据了解,旺旺集团已制定了一系列ESG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环境可持续目标、碳排查推进、减碳节能、可持续水管理、包装循环战略等。其中,以2020年为基准制定的五年环境可持续目标,在2023财年已提前达成。
2025年1月20日,全球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领导者马斯达尔宣布,宁德时代成功入选成为全球最大太阳能和电池联合储能项目——阿联酋RTC首选电池储能系统供应商。该项目总投资超60亿美元,包括总容量达19GWh的电池储能项目以及5.2GW的光伏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首个全天候大型发电项目,能实现每天24小时不间断清洁发电1GW,向全球首个AI+零碳的绿色数据中心提供不间断的清洁能源。能源安全是数据安全的重要支撑,作为全球领先的储能设备供应商,宁德时代将在此次合作中提供具备高安全、长寿命、高度集成等特点的天恒电池储能系统。
2025年1月14日,由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院牵头主编的国家标准《火力发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系统能耗测定技术规范》(GB/T45121-2024)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该标准将于2025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集团公司在碳捕集领域牵头发布的首个国家标准。捕集系统能耗是评价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标准详细规定了捕集系统用电量和二氧化碳再生热耗的测定依据和方法,确定了具体测试项目主要有二氧化碳浓度、烟气组分、烟气量等参数,明确了具体指标的计算方法,为火电厂和相关行业提供统一、规范的能耗测定方法,有助于提高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的标准化水平和可操作性。该标准适用于指导火电厂烟气化学吸收法二氧化碳捕集系统能耗的测试和计算,火电厂烟气吸附法、气体膜分离法和其他行业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系统可参照执行。该标准发布和实施,填补了国内碳捕集系统能耗测定的空白,对于推进国家二氧化碳捕集系统性能评价具有重要基础作用,对中国火电企业配置二氧化碳捕集系统的工业化和规范化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2025年1月6日,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华能风光电储一体化项目举行签约仪式。华能风光电储一体化项目总投资108亿元,共分两期:一期总投资57亿元,包括渑池县工业企业类源网荷储,投资约10亿元;用户侧工商业储能,投资约16亿元,还包括渑池县城乡能源革命、集中式风电开发4个子项目;二期总投资51亿元,包括渑池县绿色能源产业园,投资约38亿元;分布式风电开发,投资约8亿元等3个子项目。计划用3至5年时间,在全县范围内谋划实施一批规模大、能级高、带动力强的新能源项目,推动该县经济发展从“单一能源消费者”向“能源产消者”转型,着力打造豫西地区首个新能源供给和储备示范基地,有力推动该县传统“源随荷动”供电模式,真正转向“源—网—荷—储”各环节高效协同的一体化模式。 |
|
03 |
国际局势
2025年1月15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阐述2025年联合国的关键和优先工作事项。在气候变化领域,古特雷斯指出,全球目前在清洁能源上的投资几乎是化石燃料投资的两倍。几乎在所有地区,太阳能和风能已成为最便宜的新能源来源,并且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能源,这些积极进展体现了联合国在应对全球变暖方面的承诺。他表示,世界各地的人们正遭受着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带来的致命影响,需要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承诺实现净零排放以及各国制定减排计划来扭转损害路径并推动气候行动。联合国正在协助近100个发展中国家制定气候行动计划,为2025年将在巴西举行的第30届气候变化大会做准备。同时,将在2025年召开一次特别会议,评估所有国家的气候计划,推动各国采取行动实现气候正义。此外,将支持制定一份可信的路线图,每年动员1.3万亿美元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行动。古特雷斯还呼吁各国政府,通过国际金融架构改革全面落实气候融资,全面执行COP29融资协议。发达国家必须兑现承诺,2025年将适应资金增加一倍,达到每年至少400亿美元。
2025年1月4日,美国财政部和国税局发布《通货膨胀削减法》第45V节清洁氢生产税收抵免的最终规则。最终规则包括重大变化和灵活性,解决了几个关键问题,以帮助行业发展和推动项目向前发展,同时遵守法律对合格清洁氢的排放要求。随着这些变化的纳入,最终规则提供了清晰度,投资确定性和灵活性,包括作为能源部区域清洁氢中心计划一部分项目的参与者,澄清了氢气生产商如何确定获得信贷的资格,包括那些使用各种来源的电力、具有碳捕获功能的天然气、可再生天然气和煤矿甲烷的生产商。此外,为获得全额补贴,项目还必须达到现行的工资和学徒标准,继续拜登-哈里斯政府的承诺,即把工人放在清洁能源经济的中心,并确保清洁能源工作是高薪工作。
2024年12月20日,美国能源部(DOE)发布《储能战略和路线图(SRM)》草案。该SRM以储能大挑战(ESGC)2020路线图为基础,进一步提供了美国储能战略发展方向并确定了关键策略,进而优化 DOE 对储能研究、开发、示范和部署项目的未来投资规划。DOE在储能方面进行战略投资的根本动机是确保美国人民在需要的时候拥有所需的资源。该SRM阐明了DOE在能源存储系统研究、开发、示范和部署计划的修订愿景和使命:能源存储创新为每个人提供有弹性、灵活、负担得起和安全的能源系统和供应;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能源存储生态系统,开发、交付和部署突破性的解决方案,以满足多种时间范围内的实际应用。为完成这一使命,DOE的储能活动以三个总体战略目标为指导,并提出8项关键策略。
2024年12月17日,欧盟委员会批准了意大利国家援助计划,预计预算为97亿欧元,用于支持可再生电力的生产,以促进能源转型。该资金将支持建设新的陆上风电、太阳能光伏、水力发电和净化工艺废气发电厂,据预测,这些发电厂将引入可再生能源发电总量17.65吉瓦。以上工厂必须在援助资金发放起36个月内投入运营。
2024年12月24日,巴西矿业和能源部(MME)宣布,为巴西工业脱碳选择了12个低碳氢中心项目。这些建议包括从各种来源生产氢气,例如连接到国家互联系统(SIN)电网的电力、风能、太阳能、甲醇、生物质能等。根据不同的项目,氢气的年生产能力在1000吨到35万吨之间。被选中的12家公司现在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将包括详细介绍项目,以更好地描述项目数据,以及如何分配CIF-ID资源以支持其可行性。评估最佳的项目提案将能够竞争国际基金气候投资基金-工业脱碳CIF-ID的资源,巴西在财政部国际事务秘书处(SAIN)的协调下参与了该基金,MME和MDIC也参与了该基金。
|
|
04 |
模型研究
作者:Rui Wang, Wenjia Cai, Ryna Yiyun Cui, Lin Huang, Weidong Ma, Binbin Qi, Jia Zhang, Jiang Bian, Haoran Li, Shihui Zhang, Jianxiang Shen, Xian Zhang, Jiutian Zhang, Wei Li, Le Yu, Ning Zhang & Can Wang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主要内容:本研究开发了一个厂级递归动态优化模型,旨在探究燃煤电厂在多种减排策略下递归动态的转型路径。在该模型中,燃煤电厂可根据自身的装机容量、投产时间、周围生物质资源量、距离碳封存点位的距离等特征,在多种减排策略中进行决策。同时,随着国家碳减排目标的增强,模型将帮助燃煤电厂开展多期的序贯决策。此外,通过构建多条满足相同累计碳减排目标的碳减排情景,研究进一步探究了情景的曲线形态对厂级转型路径及其转型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国双碳目标的政策框架下,无论是2025还是2030年达峰以及2050年是否净零的问题并非降低燃煤电厂转型成本的关键。在2030年至2040年间快速增强减排目标,实现深度脱碳,对于降低中国燃煤电厂转型成本有重要作用。于此同时,合理地设置碳减排情景可以在不额外花费成本的情况下提高累计碳减排目标。 作者:Yunting Shi, Biao Zhang, Li Liang, Shuang Wang, Haiyan Zhang, Hailian Sun, Xiufeng Han 来源: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主要内容:本研究旨在论证中国实施的ERPs是否真正有效地改善了VCS,以及不同气候带的改善程度有何差异。研究基于现成的公共数据和有限的实地调查,开发了 500 m × 500 m 网格分辨率的植被碳汇(VCS)估计模型,对2001 年至 2020 年中国植被的碳汇能力进行了精确的网格尺度分析。同时,研究气候条件(气候带)和生态工程对VCS的影响,并总结在不同气候带实施的各种ERPs的效果。研究结果根据特定的时间和地理背景,为未来的气候条件确定适当的生态管理措施,以提高碳封存效率,对于指导中国和全球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战略以及碳中和工作至关重要。 作者:Boqiang Lin, Zhiwei Liu 来源:Energy Policy 主要内容:本研究以煤电退出为核心议题,旨在通过分析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影响,探索煤电逐步退出的最优路径。为解决这一问题,文章构建了一个综合的电力供需平衡模拟模型,旨在平衡电力供需并最小化成本。通过电力平衡约束和多种成本参数,模拟了不同情景下的煤电退出路径。研究中重点考虑了电池储能系统(BESS)和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的作用,并对电力需求增长速度进行了细致分析。具体而言,研究基于安徽省的小时负荷曲线数据,模拟了从2020年至2060年的煤电退出过程,涵盖了包括基础情景、调控情景、BESS情景和CCS情景等多种场景设定。此外,研究还细化了高、中、低电力需求增长速率的影响,为煤电的最优退出路径提供了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该模型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成本最小化的路径选择,帮助平衡煤电退出与电力供应安全之间的矛盾。研究建议,强调短期内维持煤电容量的稳定,同时同步发展可再生能源、BESS和CCS技术,有助于实现有序的煤电退出,降低成本,并确保平衡过渡。此外,有效的需求侧管理将成为关键因素。 作者:Yangyi Lin, Adrian (Wai Kong) Cheung 来源:Energy Economics 主要内容: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核心报纸数据库构建了气候政策不确定性指数(CPU),从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和能源效率三个维度衡量地级市的能源转型水平,使用空间滞后模型(SLM)来捕捉气候政策不确定性在不同城市间的溢出效应。此外,研究还考察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和环保立法(即“胡萝卜”与“大棒”策略)以及公众环境关注度在气候政策不确定性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气候政策不确定性显著抑制了城市层面的能源转型,且在经济欠发达、非资源导向型和官员晋升压力较大的地区,这一影响尤为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地方政府的积极干预策略以及较高的公众环境关注度能够有效减弱气候政策不确定性对能源转型的不利影响。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和完善环境立法,同时提高公众对环境的关注,来促进能源转型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