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关注 CEMF 网站 |
![]() 订阅 CEMF 简报 |
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
简报
|
2025年3月期
总第31期
|
01 |
中央决策
1、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
2、国务院印发意见 推动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
3、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4、工信部:征集虚拟电厂、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方向典型案例
5、财政部制定印发《清洁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6、工信部发文推进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
7、国家能源局发文敲定“十五五”能源体系路径
8、能源局:引导农村分布式光伏有序开发就地消纳
9、钢铁行业被正式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
02 |
行业动态
1、宁德时代与中天钢铁合作 共同探索“零碳钢铁”路径
2、16%/4储能!地方国企与宁德时代共建1GW风光储项目
3、氢蓝时代中标国内最大规模的氢能调峰发电项目
4、中国华能在氢储能助力新能源大规模消纳应用领域取得新进展
5、南都电源中标甘肃玉门400MWh独立共享储能电站项目
|
03 |
国际局势
1、欧盟宣布支持制造业能源转型的“清洁工业协议”
2、欧盟发布新储能数据平台
3、4.8亿欧元!欧盟启动光伏创新合作伙伴关系计划
4、欧盟批准德国50亿欧元工业脱碳补贴
5、澳大利亚发布首份可再生能源优先项目清单
6、德国5000亿欧元支持能源转型与气候保护
7、法国推出第三版《国家气候变化适应计划》
|
04 |
模型研究
1、The 2023 report of the synergetic roadmap on carbon neutrality and clean air for China: Carbon reduction, pollution mitigation, greening, and growth(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线图 2023 年报告: 降碳减污,绿色发展)
2、Economic assessment and grid parity analysis of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considering tradable green certificate(考虑可交易绿色证书的光伏发电经济评估与平价分析)
3、Worldwide rooftop photovoltaic electricity generation may mitigate global warming(全球屋顶光伏发电的气候变化减缓潜力评估)
4、Combined assessment of material and energy supply risks in the energy transition: A multi-objective energy system optimization approach(综合评估能源转型中的材料和能源供应风险:多目标能源系统优化方法)
|
01 |
中央决策
2025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2025年的预期目标中,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3.5%的总体目标,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今年的实施情况关系整体目标的实现。中国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此前透露,“十四五”前三年全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约7.3%。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日前数据,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2024年全国万元(人民币)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8%。今年若能顺利完成3%左右的目标降幅,“十四五”规划将能实现圆满收官。
2025年3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质效进一步提升。《指导意见》强调,坚持“先立后破”,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统筹对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的支持,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形成有力支撑。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为金融精准支持提供依据。引导金融机构将绿色低碳转型因素纳入资产组合管理考虑,丰富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产品服务。推动金融机构逐步开展碳核算和可持续信息披露。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指导意见》指出,要稳妥发展碳排放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担保贷款,基于碳足迹信息丰富相关金融产品服务,以美丽中国先行区为重点探索区域性生态环保项目金融支持模式,丰富绿色期货品种。此外,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金融风险管理,强化绿色金融数据治理。
2025年3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健全市场交易机制;明确分布式新能源、新型储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新主体、新业态的市场准入、出清、结算标准,研究设计适宜的交易品种和交易规则,鼓励多样化资源平等参与市场交易;健全多时间尺度和多层次电力市场,满足多元化需求;创新拓展新型电力系统商业模式和交易机制,为工商业电力用户与分布式电源、新型储能等主体开展直接交易创造条件。
2025年2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全国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典型案例(2025年)及第七批参考产品(技术)征集工作的通知。本次典型案例征集重点方向包括电力可调节负荷资源开发及应用、需求响应、电能替代、新型用户侧储能、虚拟电厂、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协同、能源数字化管理、用能智能化控制、电能质量治理、分布式电源、绿色电力交易、碳管理等。本次参考产品(技术)征集重点方向包括柔性负荷调控设备、高能效电气化设备、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碳中和技术、深度脱碳技术、新型储能技术、节电新技术、智能用电技术、智能需求响应、冷热电耦合技术、电能替代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虚拟电厂技术、绿色微电网技术、电能质量提升技术、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氢能综合利用技术等。
2025年3月3日,为促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财政部制定并印发《清洁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根据《办法》,清洁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是指通过中央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清洁化石能源以及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等能源清洁开发利用的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管理。专项资金实施期限为2025年至2029年,到期后按照规定程序申请延续。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包括下列事项:清洁能源重点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和产业化示范,清洁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及能力建设,清洁能源公共平台建设,清洁能源综合应用示范等。
2025年2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旨在加强工业节能降碳管理,推进数字技术赋能绿色低碳转型。《指南》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建设目标,通过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的建设运行,实现对能耗和碳排放的精准化计量、精细化管控、智能化决策与可视化呈现;二是业务功能,明确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具备能耗查询、用能与碳排放预算管理等功能;三是技术方案,明确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的系统架构包括基础设施、数据采集、数据架构、模型组件、业务应用和互动展示;四是保障措施,从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网络和数据安全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保障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的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运行。
2025年3月18日,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在《中国电力报》刊登《深入谋划“十五五”能源发展,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文章,介绍了“十五五”能源规划的整体思路,提出“十五五”能源发展将紧扣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两大任务,扎实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文章提出,推动“西电西用”,引导高载能产业、灵活调节负荷等向可再生能源资源富集地区有序转移。加快推进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建设。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陆上与海上并举,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推动形成用地用海、环保、财税等政策合力。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提升源、网、荷各环节灵活调节能力,加强配电网建设改造,建设智慧化调度体系,提升新能源承载能力。在工业、交通、建筑、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合理布局建设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巩固拓展风电光伏产业优势,加强新型储能、新型燃料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发展壮大绿证市场。
2025年3月1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进一步组织实施好“千家万户沐光行动”的通知。通知提出,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进一步因地制宜细化规范农村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备案、建设、接网程序,指导地方能源主管部门,做好“千家万户沐光行动”与能源、电力等发展规划的衔接,统筹平衡各类新能源发展需求,根据电网承载力,引导农村分布式光伏科学布局、有序开发、就近接入、就地消纳,并组织电网企业及有关方面根据实际需要加强配套电网改造升级及其他提升消纳能力的措施,保障农村地区分布式光伏健康可持续发展。电网企业要优化内部工作流程,建立绿色信道,提供“一站式”办理服务,加强农村电网投资建设和提升改造,提高电网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
2025年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从总体要求、名录管理、核算报告核查、配额管理、推进实施等五方面明确工作部署,为有序推进全国碳市场扩围工作提供了遵循,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高排放行业,此次扩围后,全国碳市场将在现有发电行业基础上,新增企业约1500家,覆盖碳排放量新增约30亿吨,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占比将达到60%以上,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将扩展到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三类。对于三个行业最为关心的碳配额分配问题,生态环境部表示将采用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的思路分配配额。其中,2024年度企业获得的配额量等于经核查的实际排放量;2025和2026年度各行业配额整体盈亏平衡,将所有企业配额盈缺率控制在较小范围内;2027年以后将研究建立行业配额总量,并逐步适度收紧。
|
|
02 |
行业动态
2025年3月20日,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与宁德时代在江苏常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清洁能源、绿色物流、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展开深度协同,共同探索钢铁行业零碳发展路径。作为钢铁行业绿色发展的标杆,中天钢铁目前已累计投入近200亿元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全面布局“风、光、储”新能源建设项目,持续探索工艺、设备、技术等减碳新路径。未来,双方承诺要合力开创“钢、电、碳”产业协同新范式,聚焦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需求,推动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示范项目落地,以“零碳钢铁”进一步加强产业竞争力,为行业注入绿色动能。
2025年3月,鄂尔多斯市时代可再生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达拉特旗100万千瓦工业园区绿色供电项目取得备案批复,标志着该项目光伏储能工程正式立项。据了解,该项目位于达拉特旗树林召镇,由鄂尔多斯市国投集团新能源公司联合宁德时代共同开发建设。项目配建风电66万千瓦、光伏34万千瓦、16%/4小时储能,耦合构建1GW“零碳超级虚拟发电机组”,确保百分百清洁电力在零碳园区24小时不间断供电,实现风电、光伏的低碳电力碳足迹可溯源,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探索提供新途径。项目建成投运后,年平均发电量预计达20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570419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57040万吨,可有效促进绿电就地就近消纳。
2025年3月28日,氢蓝时代凭借其自主研发的“膜电极-电堆-系统-动力/储能总成”全链条技术等优势,成功中标中国能建黑龙江省电力设计院总包的40MW氢能发电项目,金额达3.7亿元。该项目不仅是全球目前最大规模的氢燃料电池(PEM)调峰发电项目,也是国内最大规模的氢能调峰发电项目,标志着中国氢能发电在规模化、商业化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同时,氢蓝时代释放新的战略动向。据透露,企业正与江苏省盐城市展开深度接洽,拟在当地规划建设氢燃料电池生产基地。盐城市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在发展绿电制氢方面具备先天优势,且当地政府对新能源产业扶持力度大,积极打造氢能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当下,盐城市亭湖区正在筹备布局氢能源产业园项目,该项目由深圳氢蓝时代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计划征地200亩,打造氢能产业发展特色高地。
2025年3月12日,国内单体容量最大的光伏适应性电解制氢系统,在中国华能张掖绿电制氢示范站顺利满负荷产氢,并完成TÜV南德第三方见证测试,标志着中国华能在氢储能助力新能源大规模消纳应用领域取得又一重要进步,对增强新型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配套建设8兆瓦光伏电站,制备的高纯氢气由高压管束车外运,在站内实现“光伏发电—制氢—充装”所有环节。该项目核心设备采用华能自主研发的1300标方/小时电解槽,创新构建了适应波动性新能源输入的大功率动态电解制氢体系,相较于传统制氢系统具有高度适配波动性电源输入特性,制氢系统动态调节能力更强,响应速度更快,可实现15%~120%宽幅功率调节,响应速度达10%/秒,能在20%低负荷下长时稳定运行。配套8.3兆瓦全控整流制氢电源(额定电流超30000安培),是目前已投运单体最大的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制氢电源。下一阶段,该光伏适应性电解制氢系统将利用自研能量管理系统开展光氢直连模式运行,为氢电协同微网灵活管控提供新范式。 2025年3月17日,南都电源正式宣布成功中标甘肃省玉门市100MW/400MWh独立共享储能电站项目。该项目将采用南都电源自主研发的Center L Plus液冷储能系统,标志着南都电源在大型储能项目领域的进一步突破。该项目储能系统将搭载南都电源自研自产的314Ah储能专用电池。该款电池采用预锂化设计工艺技术,能改善循环过程中的锂消耗,减小锂消耗对循环的不良影响,在保持12000次循环寿命和长达20年电池寿命优势的同时,单体能量超1000Wh,体积能量密度超390Wh/L。项目建成并网后,将有效提升玉门市新能源消纳能力,优化区域电力调度,进一步推动当地绿色低碳能源体系的建设。 |
|
03 |
国际局势
2025年2月26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清洁工业协议”,计划在短期内调动1000亿欧元资金,以支持本土制造业的能源转型,强化欧盟工业竞争力。据公报,“清洁工业协议”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其政治指导方针(2024-2029)中提出的重要倡议,并被列为新一届欧盟委员会上任后100天内的优先项目。该协议聚焦两大核心领域:一是面临高昂能源成本和复杂监管环境的能源密集型产业;二是作为未来竞争力与增长的核心并对工业转型至关重要的清洁技术。 其中。通过“可负担能源行动计划”,加快清洁能源推广和电气化进程,完善欧盟内部能源市场,减少对进口化石燃料的依赖,目标是到2030年之前每年安装100吉瓦(GW)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电气化率从目前的21.3%增加到2030年的32%,预计到2040年每年可为欧盟消费者和企业节省2600亿欧元的能源开支。
2025年3月20日,欧盟正式上线“欧洲储能清单”平台。该平台作为REPowerEU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欧盟实现气候目标的重任,是欧洲首个全面展示各类清洁能源存储解决方案的平台,全面覆盖各种储能技术。“欧洲储能清单”提供实时数据,展示欧洲各地储能设施的部署情况,包括交互式仪表板和地图,全面识别包括电池存储、抽水蓄能以及氢储能和热储能等在内的新兴技术。该平台整合了来自内部数据库、外部商业和非商业数据库的多源数据,并提升了对存储部署和容量需求预测的准确性。通过提供实时能源存储数据,“欧洲储能清单”平台能够尽可能全面地概述欧洲电力存储的现状。目前,欧洲的总运行功率约为66吉瓦,欧盟已制定计划,目标到2035年将这一数字翻番,达到132吉瓦。根据“欧洲储能清单”平台提供的数据,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储能设施数量位居前列。
2025年3月20日,欧盟宣布,在2025-2027年 Horizon Europe战略计划下,将建立 3 项新的产业合作伙伴关系,以推动欧洲竞争力和包容性发展。三项计划中包含欧洲光伏创新合作伙伴关系(European Partnership for Innovation in Photovoltaics)——欧盟委员会与私营合作伙伴将分别投资最高2.4亿欧元,合计4.8亿欧元,支持欧洲光伏产业发展,投资周期为2025-2030年,旨在扩大欧洲太阳能光伏制造能力,并增强欧盟光伏产业供应链的韧性。该计划将推动整个光伏价值链的合作,以降低欧洲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这一合作伙伴关系符合《欧洲绿色协议》、《REPowerEU》以及 2023 年《可再生能源指令》 的目标。欧盟已设定目标,到 2030 年,在光伏价值链的每个环节建立至少 30GW 的本土产能,并确保可再生能源在总电力结构中的占比达到 42.5%-45%。
2025年3月24日,欧盟委员会批准一项总额50亿欧元的德国国家资助计划,以支持该国在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内的企业实现生产过程脱碳。 德国向欧盟委员会提交的计划显示,德国政府将与受资助企业签订为期15年的“气候保护合同”,通过电气化、利用氢能、碳捕集与封存、碳捕集与利用、能效提升等措施,帮助德国工业在生产中减少碳排放。 这一计划支持的项目包括水泥和石灰行业的燃料转换,化学行业的电气化改造,以及改进传统的钢铁生产工艺等。项目需要在3年内实现减排60%、项目结束时实现减排90%。 欧盟委员会当天发布公报说,这项计划有助于实现德国的能源和气候目标,同时为欧盟的可持续繁荣和竞争力目标作出贡献。
2025年3月10日,澳大利亚政府发布了首份国家可再生能源优先清单,其中包括额外的16GW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和6GW储能项目容量。该清单是与联邦政府及其各州和领地合作制定的,旨在为澳大利亚各地已确定的优先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协调一致的支持,以促进监管规划和环境审批流程。澳大利亚的首份优先清单确定了全国56个优先项目,包括24个输电项目和 在这32个能源发电和储能项目中,有7个采用太阳能光伏技术,总装机容量达4130MW。其中许多项目均采用共置电池储能系统优化发电厂。首届优先名单的资格标准包括:发电量超过30MW、在建、已并网、计划于2031年12月31日前完工的项目,以及支持可再生能源并入电网的关键输电项目。
2025年3月15日,德国公布一项涉及5000亿欧元的财政方案草案,提出放宽联邦政府债务上限、设立特别基金,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气候保护和国防开支等关键领域发展。其中,1000亿欧元将注入现有的气候与转型基金,用于支持能源转型和气候保护。草案还计划将“2045年实现气候中和”目标写入《基本法》。草案提出,修订德国《基本法》中的“债务刹车”条款,放宽后的政府债务上限将适用于防务等大规模支出。同时,通过债务融资设立总额5000亿欧元的特别基金,用于交通、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2025年3月10日,法国政府发布该国第三版《国家气候变化适应计划》。该计划由生态转型部、国土整治与权力下放部联合制定,旨在通过政策工具与资源整合,提升法国在 2100 年前应对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及生态系统变化的能力。为此,该计划聚焦两个政策杠杆:承诺不再资助未能适应气候变化或对气候变化适应不足的投资项目;承诺到2030年,所有公共政策的制定都将符合到本世纪末升温4摄氏度这一气候情景。根据计划框架,法国将重点强化三大领域行动:一是升级基础设施气候韧性,包括改造排水系统、建设防洪堤坝,并为 100个地方联合政府提供专项支持;二是优化能源与农业结构,通过绿色基金投入 2.6 亿欧元,推动氢能储运、碳捕获等技术研发,同时修订农业与交通领域的适应性政策;三是完善风险防控体系,立法确立《气候变化适应参考轨迹》为公共政策制定标准,并建立跨部门应急响应机制。
|
|
04 |
模型研究
作者:Jicheng Gong, Zhicong Yin, Yu Lei, Xi Lu, Qiang Zhang, Cilan Cai, Qimin Chai, Huopo Chen, Renjie Chen, Wenhui Chen, Jing Cheng, Xiyuan Chi, Hancheng Dai, Zhanfeng Dong, Guannan Geng, Jianlin Hu, Shan Hu, Cunrui Huang, Tiantian Li, Wei Li, Kebin He 来源: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 主要内容:本报告以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监测指标体系为基础,采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方法,在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与实践、结构转型与技术、大气成分与减排路径、健康影响与协同效益等五大关键领域,构建了20个指标。揭示了中国在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治理领域的重大进展与挑战,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政策建议,包括进一步整合气候与空气污染治理政策、加速可再生能源的部署以及推进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发展。报告强调,透明的决策过程和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此外,报告还呼吁加强区域合作与创新解决方案的探索,以实现中国的碳中和与清洁空气目标。 作者:Chizhong Wang, Heng Chen, Zhengwei Wang, Yue Gao, Guoqiang Zhang 来源:Applied Energy 主要内容:光伏发电的快速发展面临着平价上网的挑战,可交易绿色证书系统的引入,为提升光伏发电的经济可行性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提出了一种光伏发电平准化电力成本(LCOE)评估模型,该模型考虑了TGC对光伏项目经济可行性的影响。该模型针对中国独特的税收体系进行了优化,并应用于分析2022年中国各省光伏发电的经济表现。随后,进行敏感性分析,以评估光伏LCOE对不同影响因素的响应性,识别出影响光伏项目经济效率的关键要素。最后,采用情景分析计算各省在不同未来情景下LCOE的潜在下降路径,探索在TGC系统框架内的成本降低机会。研究结果表明,纳入TGC系统后,光伏发电的平均LCOE降低了5.19%。这一成本降低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初始投资、运营和维护成本以及TGC价格,其中初始投资是最主要的因素。 作者:Zhixin Zhang, Zhen Qian, Min Chen, Rui Zhu, Fan Zhang, Teng Zhong, Jian Lin, Liang Ning, Wei Xie, Felix Creutzig, Wenjun Tang, Laibao Liu, Jiachuan Yang, Ye Pu, Wenjia Cai, Yingxia Pu, Deer Liu, Hui Yang, Hongjun Su, Mingyue Lu, Fei Li, Xufeng Cui, Zhiwei Xie, Tianyu Sheng, Kai Zhang, Paolo Santi, Lixin Tian, Guonian Lü & Jinyue Yan 来源:Nature Climate Change 主要内容:本研究通过地理空间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技术,首次在1公里分辨率下估算了全球屋顶面积,识别出全球286,393平方公里的屋顶可用面积。随后,研究采用CMIP6计划中的九个先进地球系统模型,评估屋顶光伏发电替代传统电网电力所实现的碳减排潜力,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全球温度降低效应。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的屋顶光伏发电潜力巨大,能够在2050年前显著缓解全球变暖,使全球平均温度降低约0.05至0.13摄氏度。如果未来未充分利用这些屋顶光伏资源,则可能增加全球进一步升温约0.13摄氏度,这相当于巴黎协定1.5°C温升目标剩余“安全空间”的约43%。从地区来看,美国、中国、印度、沙特等国家拥有较高的屋顶光伏技术潜力;非洲尽管太阳能资源丰富,但因建筑密度和基础设施不足,整体潜力较低。研究还强调了屋顶光伏在减缓区域性气候变化风险、避免气候临界点被突破方面的重要性。 作者:Gianvito Colucci, Jonas Finke, Valentin Bertsch, Valeria Di Cosmo & Laura Savoldi 来源:Applied Energy 主要内容:本研究提出了原材料供应风险函数和能源供应风险函数,构建开源能源系统模型框架TEMOA,引入增强的ε-约束(AUGMECON)多目标优化方法,使模型能够同时内生地优化能源转型过程中的原材料和能源供应风险。案例分析以意大利电力部门到2050年的脱碳目标为基础,先进行成本和碳排放最小化的基础场景建模,再通过逐步放宽系统成本上限进行四组多目标优化,探索原材料与能源供应风险之间的权衡关系。研究发现,能源转型过程中原材料与能源供应风险存在显著的权衡效应:降低原材料供应风险,往往伴随着能源供应风险的增加;反之亦然。具体而言,减少原材料供应风险的策略会使风能和电池投资显著下降,而增加太阳能光伏和配备碳捕集与封存的天然气电厂,这反过来提高了天然气进口依赖,增加能源供应风险。此外,研究明确指出,允许系统成本适度增加(5%~20%)有助于显著降低原材料和能源供应风险,但这种风险降低的边际效益递减,即随着成本进一步上升,每增加单位成本能减少的风险越来越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