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关注 CEMF 网站 |
![]() 订阅 CEMF 简报 |
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
简报
|
2025年5-6月期
总第33期
|
01 |
中央决策
1、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全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
2、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
3、中国生态环境部等十五部门发文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顶层设计
4、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
5、国家能源局将遴选部分项目和区域开展氢能试点工作
6、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首个《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25)》
|
02 |
行业动态
1、中环低碳与广州融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发力光储充一体化
2、宁德时代发布全球首款9MWh储能系统
3、远景发布2025零碳行动报告 宣布提前达成RE100承诺
4、国家能源集团规模最大电化学储能电站全容量并网
5、中国电建储能项目获吉尼斯世界纪录
6、全容量并网发电!中国能建江苏院首个“投建营”风电项目
7、海尔新能源推出AI+工商业储能系统
8、49.2亿!吉电股份投建绿色甲醇项目,风电装机400MW
|
03 |
国际局势
1、欧盟向可再生氢能项目提供近10亿欧元补贴
2、欧盟出台《净零工业法案》配套立法,力挺本土光伏制造
3、新加坡推动虚拟发电厂实现2035年可再生能源目标
4、CIF携手七国启动1亿美元工业脱碳计划
5、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发布《区域能源转型展望:欧盟》报告
6、欧洲环境署发布(EEA)《可再生能源、电气化与灵活性:迈向具有竞争力的欧洲能源系统(2030愿景)》报告
|
04 |
模型研究
1、Trading off regional and overall energy system design flexibility in the net-zero transition(在净零转型中权衡区域和整体能源系统设计灵活性)
2、Globally interconnected solar-wind system addresses future electricity demands(全球互联太阳能-风能系统满足未来电力需求的潜力评估)
3、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的能源绿色转型与能源安全协同发展研究
4、Increased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storage associated with global utility-scale photovoltaic installation(全球集中式光伏场站大规模部署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研究)
5、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planned supply–demand match in global wind and solar energy systems(气候变化对全球风能和太阳能系统计划供需匹配的影响)
|
05 |
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活动&成果
1、CEMF举办十周年学术年会:共议绿色低碳转型路径 助力2035美丽中国建设
|
01 |
中央决策
2025年4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旨在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全面开展连续结算运行,充分发挥现货市场发现价格、调节供需的关键作用。文件提到,湖北电力现货市场要在2025年6月底前、浙江电力现货市场要在2025年底前转入正式运行,安徽、陕西力争在2026年6月底前转入正式运行。2025年底前,福建、四川、辽宁、重庆、湖南、宁夏、江苏、河北南网、江西、河南、上海、吉林、黑龙江、新疆、蒙东、青海要启动现货市场连续结算试运行。2025年底前,南方区域电力现货市场要启动连续结算试运行,京津冀电力市场要创造条件启动模拟试运行,省间现货市场要实现发电企业参与省间现货购电,并加紧研究售电公司、电力用户直接参与省间现货交易的机制。
2025年5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强5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并研究进一步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关举措。会议指出,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和重点行业绿色改造升级,加大清洁能源、绿色产品推广,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加强共性技术攻关,完善重点领域政策标准,健全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与此同时,会议还强调了建立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必要性,提出要细化重点任务、落实举措,实现生态产品供给地与受益地良性互动,稳步拓展补偿领域及积极探索其他生态环境要素补偿方式,健全奖罚分明的制度机制,研究完善激励约束政策,从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2025年5月28日,中国生态环境部联合十五部门印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建设方案》,旨在加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标准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基础性、规范性和引领性作用。该方案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基础能力支撑、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需求,构建符合国情、基本完善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明确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体系框架、主要任务和落实措施。据介绍,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包括基础能力支撑标准、减缓气候变化标准和适应气候变化标准3类一级标准子体系,并进一步细分为15类二级标准和45类三级标准。
2025年5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风、光、生物质等新能源通过直连线路向单一电力用户供给绿电,实现电量清晰物理溯源。由此,绿电直连从地方和企业的探索实践,迈向了国家层面有序推动的新阶段。《通知》的中心思想是将绿电直连以合情、合理、合规以及权责明确的方式开放给市场,对有能力做到直连的市场主体,以及有需求通过绿电直连解决潜在出口挑战的外向型企业,鼓励按照规则要求进行绿电直连项目的建设和创新。《通知》旨在满足新能源就近消纳需要、满足用户绿电消费需求、为用户降低用电成本提供更多选择,按照安全优先、绿色友好、权责对等、源荷匹配原则建设运行,公平合理承担安全责任、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
2025年6月10日,根据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近日印发的《关于组织开展能源领域氢能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家能源局将遴选部分项目和区域开展氢能试点工作,进一步推动创新氢能管理模式,探索氢能产业发展的多元化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支撑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试点形式具体分为项目试点和区域试点两种:前者依托项目试点推动氢能先进技术与关键装备推广应用,支撑开展各类标准可行性和有效性验证,探索技术先进、模式清晰、可复制推广的项目开发方案;后者依托区域试点推动建立健全氢能跨部门协作机制和管理模式,探索创新可持续的绿色价值实现机制,统筹衔接各类政策资源。
2025年6月25日(“全国低碳日),生态环境部编制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正式发布。作为中国首次发布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报告》系统梳理了2024年以来各部门在产品碳足迹领域的工作进展,从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构建多方参与工作格局、推动规则国际互信、加强能力建设四个方面介绍相关工作成效,并对未来中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作出展望。《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发布和研制中的产品碳足迹核算国家标准达70余项,发布细分领域产品碳足迹核算团体标准100余项,标志着全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迎来良好开局。《报告》指出,下一步将进一步健全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体系,开展分类指导,推动团标、行标和国标互相衔接、同向发力,加快填补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空白,为加快推进中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提供标准化支撑。
|
||||
02 |
行业动态
2025年5月7日,中环新能源发布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中环低碳新能源(安徽)集团有限公司与融捷投资控股集团旗下广州融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战略合作形式共同整合各自的科研、技术、产品、品牌及资源优势,为新能源及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增添动力。公告显示,中环低碳在高效能N型TopCon光伏电池产品、光伏电站建设、零碳产业运营及综合能源服务方面具备核心优势;广州融捷则将发挥其在储能及电芯生产制造方面的先进技术,组成产业投资财团,重点布局氢能开发利用、“源、网、荷、储”零碳产业园区、综合能源服务及光储充一体化建设等高端智慧制造及高新技术领域。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聚焦氢能开发、零碳产业园、光储充一体化等领域,实现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2025年5月7日,宁德时代在德国慕尼黑电池储能展上正式发布全新储能系统解决方案——TENERStack。该产品是全球首款可量产的9MWh超大容量储能系统,其在系统容量、部署灵活性、安全性和运输效率等方面均实现了技术突破,标志着大型储能迈入全新发展阶段。TENERStack采用高能量密度电芯,具备五年零衰减特性。相比传统20尺集装箱储能系统,其体积利用率提高45%,能量密度提升50%,单机储能容量达9MWh,足以满足约150辆家用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或为一个德国普通家庭连续供电六年。以800MWh储能站为例,使用TENERStack可使所需集装箱数量减少近三分之一,土地利用效率提升40%,整体建设成本下降20%。
2025年5月8日,远景科技集团发布《2025零碳行动报告》,宣布自2022年起连续第三年实现运营碳中和,并于2024年成功实现100%可再生电力使用,提前一年达成RE100承诺。《报告》显示,远景科技集团全年运营温室气体排放为7089吨二氧化碳当量,在碳排放基准为8.4万吨的情况下,通过提升能效、使用场内及场外可再生电力等有效举措,2024年实现碳减排约7.7万吨,占总排放基准的91%。截至2024年底,远景已交付产品预计为全球避免约23.5亿吨碳排放。其核心供应链100%使用绿电的目标预计将于2028年达成。此外,远景通过发起“国际ILCD全生命周期数据网络”建设,携手电池、光伏等行业共建对标国际标准的行业碳足迹数据库等,填补“产品碳足迹”空白。其在赤峰生产的绿色氢氨,已经通过法国必维集团可再生氨认证,是全球首个获得该认证的绿氨产品。
2025年5月15日,国家能源集团规模最大的电化学储能电站——青海共和公司海南塔拉255兆瓦×4小时储能项目末批组串式储能区域顺利并网投运,标志着该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该项目装机容量为255兆瓦×4小时,是集团规模最大的电化学储能电站。项目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光伏产业园,总占地面积约93.463亩,由组串式、高压直挂式、集中式等储能形式组成,包含56个储能单元及2套高压级联型构网型储能子系统。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充电量为285600兆瓦时,每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378.14吨,能够有效提升区域电力系统调峰能力和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协同调度灵活性,对青海省新能源消纳和能源结构调整起到支撑作用,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5月20日,中国电建EPC总承包的沙特红海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项目收到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成功认证为“全球容量最高的离网电池储能项目”。该项目主打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致力于绿色无污染的能源供给,是世界上首个融合多能互补的大型商业化公用设施项目,同时也是中资企业在海外规模最大的能源配套基础设施项目。项目包括光伏、储能、电网、海水淡化、供水管网、废水处理、废水管网、固体废物处理、通讯和区域制冷等诸多模块,其中获评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储能项目储电量高达1125.18兆瓦时。 2025年5月20日,中国电建EPC总承包的沙特红海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项目收到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成功认证为“全球容量最高的离网电池储能项目”。该项目主打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致力于绿色无污染的能源供给,是世界上首个融合多能互补的大型商业化公用设施项目,同时也是中资企业在海外规模最大的能源配套基础设施项目。项目包括光伏、储能、电网、海水淡化、供水管网、废水处理、废水管网、固体废物处理、通讯和区域制冷等诸多模块,其中获评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储能项目储电量高达1125.18兆瓦时。 2025年5月30日,中国能建江苏院首个自主开发的“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山地风电项目镇宁本寨风电场项目T02风机成功发电,标志着镇宁县本寨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项目从建设期正式迈入运营新阶段。该项目被列入贵州省2022年重大建设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装机总规模100兆瓦,新建1座110千伏升压站。项目深入分析挖掘了镇宁能源禀赋,在建设过程中高效利用当地土地资源和风光资源,充分考虑交通运输条件、空气密度、风切变、湍流强度以及冬季凝冻覆冰天气等因素,提高发电效率,以能源低碳转型助力社会经济绿色发展。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向电网提供清洁电能约2亿千瓦时,可满足十万户家庭的用电。可节约标煤6.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5.8万吨。项目的建设对解决当地电力能源供给单一,提高电网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例,优化电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6月11日,2025SNECPV&ES国际光伏&储能两会在中国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隆重开幕。海尔新能源携AI+工商业储能系统亮相,该系统包括星擎261工商业储能系统新品、星聚EMS模块、智储星盘云平台,凭借软硬件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开启储能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新模式。此储能系统具备高效、安全、智慧等特点,精准匹配用电需求与储能调度,为用户定制智慧化能源管理体验。通过全链路系统设计提升,实现行业领先的90%运行效率,经济性大幅提升;具备六维主动监测以及六重安全保护,保障储能系统持续安全稳定运行。最关键的是,该系统通过多角色赋能、全场景方案、全开放生态的全生命周期智慧运维,解决安装运维的难题。展会上,海尔新能源与上海电气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等6家合作伙伴签订AI+工商业储能系统采购协议,共同推动高耗能企业工商业储能市场快速发展。 2025年6月21日,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拟投资建设梨树绿色甲醇创新示范项目的公告》,拟投资建设梨树绿色甲醇创新示范项目,该项目总投资49.20亿元。梨树绿色甲醇创新示范项目新能源部分:风电装机规模40万千瓦,新建一座220千伏升压站,配套建设10兆瓦/20兆瓦时的电化学储能装置(或采用租赁方式)。公告指出,项目建设工期预计27个月。风电年综合利用小时数为2860小时;制氢及合成甲醇装置设计年运行8000小时,制氢装置根据风电功率动态运行,甲醇合成装置根据电解制氢量动态运行。吉电股份表示,作为公司落地的首个绿色甲醇创新示范项目,项目的建设不仅标志着公司在绿色氢基能源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更将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力公司绿色氢基能源平台的整体布局和加速发展。 |
||||
03 |
国际局势
2025年5月20日,欧洲联盟委员会已在欧洲经济区(EEA)的五个国家/地区中,选定了15个符合财政支持条件的可再生氢能生产项目。这些项目覆盖了交通运输和化工等多个领域,并在第二次欧洲氢能银行(EHB)拍卖中成功中标,将获得总计9.92亿欧元的财政补贴。该举措预计将推动相关项目在未来十年内实现近220万吨可再生氢产能,并减少逾15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标志着欧盟在碳中和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项目涉及的业务领域包括运输、化学工业、甲醇和氨等。公告显示,每家实体的补贴金额预计在800万欧元至2.46亿欧元之间,目的是为了缩小生产成本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距,进而加速清洁燃料的推广。
2025年5月23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净零工业法案》(NZIA)配套二级立法,推动欧洲本土战略性能源技术制造,确保到2030年本土生产能力至少满足年度部署需求的40%,涵盖光伏组件、电池、热泵等关键领域。根据立法,欧盟明确了可享受法案优惠的制造项目范围,包括简化许可流程、授予“战略项目”地位及适用非价格评标标准等。其中,可再生能源拍卖中的非价格标准将纳入负责任商业行为、网络安全、可持续性和韧性贡献等指标,此类规则自2025年底生效,且至少覆盖30%的拍卖量(各国每年约6GW)。法案还列出了符合条件的净零技术产品清单,识别特定技术的第三国依赖情况,并定义了具备“战略项目”资格的制造项目标准。此举旨在通过政策引导提升欧洲在清洁能源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应对全球能源转型竞争。
2025年5月14日消息,新加坡正在开发新能源技术,目标是到2035年使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达到40%。新加坡计划新建和改造的天然气发电厂将具备至少30%的氢气兼容率,以支持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面对太阳能发电的不稳定性及土地稀缺问题,新加坡通过电池储能系统增强电网供电能力。新加坡计划到2035年进口6千兆瓦的低碳电力,并持续关注中国在先进核技术和碳捕获、利用和储存方面的进展。
2025年6月13日,气候投资基金(CIF)与巴西、埃及、墨西哥、纳米比亚、南非、土耳其和乌兹别克斯坦等七个新兴经济体启动1亿美元工业脱碳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优惠融资支持绿色氢能、低碳材料等关键技术,减少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利用该计划,这些国家正在引领低碳工业转型和绿色就业创造,由此将使它们获得长期经济竞争力,并充分利用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2万亿美元的全球绿色工业产品市场。CIF预计每投入1美元将撬动12美元的共同融资,加速发展中经济体的绿色工业转型
2025年6月24日,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发布报告《区域能源转型展望:欧盟》。本报告由IRENA和欧盟委员会及其成员国共同编制,旨在探讨可再生能源如何在欧盟各国加速减排进程,提升能源可负担性,并增强工业的韧性。根据预测,到2030年,欧盟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较2021年增长近三倍,到2040年将增长四倍,到2050年增长五倍。报告强调,加快清洁能源部署和基础设施现代化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报告指出,实现能源转型的关键支撑因素包括:全面和系统性的能源规划、电网扩建、电气化以及更深层次的市场一体化。报告同时强调,需要加强协调、提升治理能力,并建立灵活高效的政策框架,以应对部分成员国转型进展缓慢的挑战。此外,报告还认为,贸易合作与供应链多元化是确保公平且具成本效益的能源转型的重要工具。
2025年6月26日,欧洲环境署发布重要的能源系统转型报告:《可再生能源、电气化与灵活性:迈向具有竞争力的欧洲能源系统(2030愿景)》。这份报告回顾了欧洲国家在减排和能源结构优化方面的成绩,也提出了2030年前必须跨越的“最后一公里”。报告指出,欧盟扩大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可以降低发电成本,提高能源独立性,并支持向清洁能源产业转型。同时,加快供暖、交通和工业电气化进程,对于支持欧洲清洁且具有竞争力的未来至关重要。 为了获得效益,报告确定了三个紧迫的优先事项:1.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必须达到总装机容量的77%;2. 智能互联电网、需求响应和存储解决方案必须迅速扩大规模,以保持能源系统持续平衡;3. 跨境基础设施和规划合作对于平衡地区差异、提高效率和最大限度地提高欧洲能源系统的弹性至关重要。
|
||||
04 |
模型研究
作者:Koen van Greevenbroek, Aleksander Grochowicz, Marianne Zeyringer, Fred Espen Benth 来源:Nature Sustainability 主要内容:本研究利用优化模型分析了2050年欧洲能源系统的近优设计,重点探讨各地区在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时,如何在保证系统韧性与成本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灵活调配能源投资。研究涵盖了多个情境,包括不同的成本假设、气候年变化和土地使用限制,重点分析了太阳能、风能和氢气基础设施在各地区的投资潜力与灵活性。研究发现,欧洲能源系统的设计灵活性不仅体现在全系统层面,区域层面的灵活性更为显著。某些技术如德国的太阳能投资对系统设计具有较大影响,而风能和氢气的投资可以在不同地区较为自由地调整。特别是在南欧和德国,太阳能投资的增加能显著提升整体系统的设计灵活性和可靠性。此外,研究还揭示了土地使用限制对太阳能投资的影响,南欧的太阳能潜力是系统成功转型的关键因素。 作者:Hou Jiang, Ling Yao, Jun Qin, Yongqing Bai, Martin Brandt, Xu Lian, Steve J. Davis, Ning Lu, Wenli Zhao, Tang Liu & Chenghu Zhou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主要内容:本文研究基于500米空间分辨率和小时级时间分辨率的数据,评估全球太阳能与风能的可开发、可接入与可互联潜力,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在最小成本、最大可再生能源渗透与最小弃电率之间寻求最优平衡。模型同时纳入发电、储能和跨区域输电配置,并设计四种极端情景,系统评估其在不同风险下的运行韧性。最终给出了2030至2050年的全球分阶段部署路径。研究表明,在仅利用29.4%最高潜力资源的情况下,全球互联太阳能-风能系统可以满足2050年全球3.1倍的电力需求。相比无互联系统,该系统可节省15.6%的初始投资,并显著降低弃电率。系统对极端气候、设备中断与地缘政治风险展现出较强韧性,电力供应中断率可控制在2.6%以内。这一结果证明了跨区域能源互联在实现稳定、高效、可持续供电方面的巨大潜力。 作者:范秋芳,张会娟,刘浩旻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主要内容:本文基于2005—2022年全国30个省份的数据,使用AHP-EWM-TOPSIS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深入分析能源绿色转型和能源安全的协同发展状况。研究发现,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创新研发能力和绿色GDP是能源绿色转型的关键影响因素,化石能源储量、能源效率和科研投入对能源安全水平影响显著;能源绿色转型与能源安全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东南部沿海地区在能源绿色转型方面领先,而黄河中游与东部沿海地区在能源安全上优势明显;耦合协调水平发展态势总体向好,东南部沿海地区耦合协调度处于高位且持续增长,而东北与大西北地区相对滞后。据此,本文提出了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化石能源清洁化、提升能源新质生产力以及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建议。 作者:Qingrui Wang, Kai Wang, Lintao Shao, Xinyi Tang, Shuchang Tang, Ondřej Mašek, Gesa Meyer, Jan Kleissl, Liwei Zhang, Mudan Wang, Weisheng Wang, Qing Yang & Stephen Sitch 来源:Nature Geoscience 主要内容: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碳中和进程加快的背景下,集中式光伏场站(USPV)作为低碳电力的重要来源被大规模部署。然而,光伏设施的建设不可避免地将引发土地利用变化,进而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当前已有研究关注局部地区USPV的生态效应,但缺乏全球统一视角的量化评估。此外,碳储量变化如何反馈至光伏碳足迹方面仍缺乏关注与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基于遥感影像及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手段,识别了全球2000至2018年间部署的USPV场站的建造时间,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套USPV时间序列数据集,包括面板效率、地表覆盖率、建造前后土地覆盖类型等。基于该数据集,该研究量化了USPV部署所引起的土地覆盖变化及其对所在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并进一步阐明了其对USPV碳足迹的贡献。该研究可为实现光伏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提供理论基础与数据支撑。 作者:Laibao Liu, Gang He, Mengxi Wu, Gang Liu, Haoran Zhang, Ying Chen, Jiashu Shen & Shuangcheng Li 来源:Nature Energy 主要内容:气候变化既调节能源需求,也调节风能和太阳能供应,但缺乏全球综合的供需匹配(SDM)分析。本论文使用12个最先进的气候模型来评估气候变化对SDM的影响,并通过当地风能或太阳能供应满足的需求比例进行量化。对于不同程度依赖风能或太阳能供应的能源系统,在中等排放情景下,预计到本世纪末,分别有多达32%或44%的非南极陆地面积将经历严重的SDM失衡。更少和更可变的供应加重了北部中高纬度地区的SDM失衡,而供暖需求的减少显著缓解或逆转了SDM的失衡。相比之下,尽管低纬度地区供应增加,但冷却需求的增加大大降低了SDM失衡。极端气候和平均气候的变化对于SDM也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05 |
|
|
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活动&成果
2025年5月22-23日,中国能源模型论坛项目在北京成功举办以“承前启后:协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携手迈向2035美丽中国”为主题的十周年学术年会,以期在十周年之际,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就如何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发展展开探讨,为中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基础研究和决策支持工具。本届年会邀请了能源、环境领域专家学者200余人参与发言和讨论,各地高校、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学生和媒体共600余人现场出席了年会,同时年会主论坛通过多个平台同步直播,近6万人次线上参与论坛。年会由中国能源模型论坛项目主办,邀请了19家合作单位共同协办,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承办。本届年会还设置了9个平行主题论坛,涵盖IAM模型与CGE模型:前沿进展与多模型比较、可再生能源驱动的新型电力系统、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实践、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森林可持续经营、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技术路径、转型金融赋能:驱动能源行业低碳转型新引擎、公正转型发展进程及地方实践、“双碳”目标下的矿山生态修复与资源再利用、中长期绿色低碳转型与区域协同发展关键问题等核心议题。与会专家围绕这些议题展开了多维度、跨学科的深入探讨,为各领域低碳转型提供了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