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关注 CEMF 网站 |
![]() 订阅 CEMF 简报 |
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
简报
|
2025年8月期
总第35期
|
01 |
中央决策
1、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2、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
3、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
4、生态环境部公开征求《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修订版)》意见
5、国家能源局发布公开征求《分布式电源接入电力系统承载力评估导则(征求意见稿)》
6、能源局:统筹推进存量和增量新能源项目
|
02 |
行业动态
1、国家电投签约黑龙江呼玛县200MW风电项目
2、风光储治沙融合绿电算力,天合光能打造场景化解决方案新标杆
3、中广核加码布局内蒙古清洁能源项目
4、格林美签署携手华电湖北分公司 共建全球低碳零碳园区
5、中国石化参建全球最大绿氢/绿氨综合体项目
6、80MW/240MWh 远景储能中标济源钢铁用户侧储能项目
|
03 |
国际局势
1、澳大利亚扩大产能投资计划,以支持新增40GW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
2、加速布局!新加坡将开展1MWh钠离子电池储能项目开发
3、印度尼西亚宣布320GWh分布式电池储能计划
4、欧盟拟出台碳关税相关行业出口支持措施
5、全球第一台100%氢燃料商业线性发电机将在纽约州部署
|
04 |
模型研究
1、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IAMs: Takeaways in the E3METL model(IAMs的内生技术变革:E3METL模型的启示)
2、Shifting Demand: Reduction in Necessary Storage Capacity Through Tracking of Renewable Energy Generation(转移需求:通过跟踪可再生能源发电减少必要的能源存储容量)
3、Capacity optimization for power system decarbonization: A comprehensive multi-objective analysis(电力系统脱碳容量优化:综合多目标分析)
4、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ergy system transformation toward carbon neutrality in BRICS nations(金砖国家实现碳中和能源系统转型的比较研究)
5、Energy and socioeconomic system transformation through a decade of IPCC-assessed scenarios(过去十年来IPCC评估情景中的能源与社会经济系统转型)
|
01 |
中央决策
2025年8月25日,为推动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作为中国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和完善全国碳市场体系的纲领性文件,文件明确了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提出了到2027年和2030年要实现的主要目标,涵盖了碳市场建设的总体要求、制度设计、交易规则、监管体系以及国际合作方向,充分彰显了我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坚定决心和有力行动。文件强调,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碳市场建设提供法律支撑。开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相关立法研究。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长效机制。完善裁判规则体系。加强全国碳市场与绿电、绿证等市场化机制的政策协同、制度衔接。制定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和交易收费规则。完善全国碳市场资金清算机制,提高资金清算效率。降低碳市场制度性交易成本。
2025年8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标志着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工作在国家层面实现统一规范。《规则》将于2025年10月1日正式施行,有效期五年,旨在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提供标准化、透明化的计量结算框架,进一步保障市场公平、提升交易效率。《规则》涵盖计量管理、结算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明确了计量结算的定义与适用范围,覆盖电能量交易、辅助服务交易等所有电力市场类型,并将虚拟电厂、新型储能等新型主体纳入其中。在计量管理方面,要求市场经营主体安装符合标准的计量装置,并规范了数据传输时序要求。结算流程分为结算准备、结算依据编制和电费结算三个阶段,强调不得设置“不平衡资金池”,以提高规范性和透明度。此外,《规则》还强化了监督与争议解决机制,明确了监管主体和违规处罚措施,为市场经营主体提供了维权渠道。
2025年8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局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推出系列具体支持举措,聚焦满足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进一步提升金融资源对新型工业化各环节的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协同联动,为有力促进工业领域资金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从政策支持方向看,融资、赋能、拓展空间是关键和重点。融资,解决的是工业领域项目建设、生产需要等直接资金需求,畅通的融资渠道是传统类制造业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赋能,着力在支持转型升级、助力科技创新等方面细化举措;拓展空间,要发挥金融政策对推动产业合理布局的引导作用,实现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协同联动。
2025年8月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公开征求《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修订版)》意见的函。指南为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提供了全面的指导,涵盖了能源活动、工业生产、农业活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废弃物处理等多个领域。同时明确了清单编制的原则、程序、数据收集方法、不确定度分析以及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旨在进一步提升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2025年8月13日,国家能源局公开征求《分布式电源接入电力系统承载力评估导则(征求意见稿)》意见。文件将代替DL/T 2041-2019《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承载力评估导则》。文件规定了分布式电源接入电力系统承载力评估的总体要求、系统级承载力计算、设备级承载力计算、承载力计算结果校核、可开放容量评估及等级划分等内容,并提出了承载力提升措施的相关要求,适用于分布式电源接入电力系统承载力计算及可开放容量评估。与公共电网连接点电压等级为110kV(66kV)、总装机容量原则上不超过50MW的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适用本标准。同时,文件修订版对分布式电源红、黄、绿区域划分做了重大修订,分布式承载力红黄绿区域划分不再以80%为硬性指标。
2025年8月1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7606号建议的答复。答复文件明确,源网荷储一体化等绿电消纳新模式对促进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纳、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为支持源网荷储协同发展,促进新能源就近消纳,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考虑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公平承担责任问题,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完善新能源就近消纳价格机制,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就近消纳项目在公平承担责任的基础上更好发展。关于明确存量新能源项目参与路径,国家能源局明确,支持各地通过优化整合本地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资源,以先进技术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探索构建源网荷储高度融合的发展路径。对于存量新能源项目,鼓励通过与储能设施联合运行、协同调用,进一步提升利用效率。国家能源局将指导省级能源主管部门进一步优化项目管理规定,统筹推进存量和增量新能源项目参与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
|
|
02 |
行业动态
2025年7月31日,黑龙江呼玛县人民政府与国电投(天津)电力有限公司举行呼玛县20万千瓦风电项目签约仪式。此次签署的20万千瓦风电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1亿元,是呼玛县首个单个项目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项目,也是呼玛历史上总投资最大的产业项目。项目规划开发风电场总容量20万千瓦,共建设功率为6.25兆瓦的机组32台以及升压站和集电线路、送出线路等相关配套设施,项目计划于2026年5月1日前正式开工建设,2027年末前竣工投产并网发电。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提供5亿度绿电,创造就业岗位10余个,实现税收2000万元以上。该项目的建设对于优化能源结构、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清洁低碳和安全高效的现代化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降低碳排放、促进节能减排、推动产业升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将为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动能。
2025年8月13日,天合光能携行业伙伴,实地探访了天合中核汇能海南100万千万源网荷储建设项目与天合光能/中国联通三江源绿电智算融合智能微电网示范项目。依托至尊系列高效组件、智慧储能系统等创新产品组合及一体化场景解决方案能力,通过天合光能智慧调度系统的深度赋能,天合光能不仅攻克高海拔极寒、强辐照、生态脆弱等挑战,更开创性落地“风光储协同治沙”与“绿电驱动算力”两大技术范式,为沙戈荒治理与东数西算国家战略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核心技术与生态协同样板,充分彰显了科技驱动绿色变革的强大力量。天合光能打造的全球首个第三批国家大基地“源网荷储多能互补”标杆项目,集成800MW至尊光伏组件、200MW风电以及150MW/300MWh智慧储能系统,构建了“发-储-输-用”高效协同的清洁能源矩阵,年供绿电高达18.3亿度,是天合光能“风光储协同治沙”场景化解决方案的典范之作。
2025年8月8日,中广核通过市场化方式,为中广核(内蒙古)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成功引入包括农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等6家战略投资机构,募集权益资金118亿元,将用于其在内蒙古区域开发风电、光伏、储能等清洁能源项目。此次增资引战是近五年来规模最大的能源央企省公司股权融资项目,是内蒙古新能源领域单笔最大战略投资项目。截至今年7月底,中广核内蒙古区域在运新能源装机规模近800万千瓦,实现自治区12个盟市项目全覆盖。随着中广核兴安盟300万千瓦大基地、赤峰100万千瓦大基地等一批标志性项目相继落地,内蒙古公司已成为中广核境内新能源业务规模体量最大的区域公司。预计到今年底,内蒙古公司在运装机将突破1000万千瓦。据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志武介绍,截至今年7月底,中广核境内新能源在运装机容量超过5800万千瓦,预计到今年底,将突破7000万千瓦,实现2023到2025年三年“倍增”的目标。
2025年8月18日,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与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共同签署了《全球范围共建低碳与零碳绿色产业园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有效期3年。此次合作旨在立足国家“双碳”战略,通过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共同构建全球范围低碳与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和运维体系,提升双方绿色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合作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全球范围内低碳与零碳园区建设:以“绿电直连”为主要路径,推进零碳园区申报和建设,延伸多项合资内容,条件成熟时开展绿电交易等;2.新能源项目开发与配套储能设施:基于资源共享原则,共同开发风光储新能源项目;3.电力市场建设与开发:在电力现货市场交易等业务板块相互支持,加强电力系统调节的建设与运营能力,降低用户用能成本,提升盈利能力;4.生物质能利用;5.绿电直连及分布式项目;6.节能与能源管理。 2025年8月26日,中国石化与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ACWAPower)签订沙特延布绿氢/绿氨项目前端工程设计(Feed+可转换工程总承包)合同。根据合同,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SEG)全资子公司——广州工程公司将与西班牙公司组成联合体为该项目提供前期工程服务。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绿氢/绿氨生产综合体,有效促进绿氢/绿氨技术的规模化发展和应用,助力全球能源转型。该项目位于沙特延布,将利用风光发电制备绿氨,建设内容包括4.5吉瓦电解水制氢设施、约8000吨/天合成氨设施,海水淡化厂、专用码头等公用工程及辅助生产设施,预计于2030年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每年可生产40万吨绿氢、280万吨绿氨。本次成功签约是中国石化深入践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又一成果,也是其深度参与并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里程碑。 2025年8月21日,远景储能公布,与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约,为位于济源钢铁厂区的80MW/240MWh储能项目提供智慧交易型储能解决方案。该项目建成后,将助力济源钢铁有效降低用能支出,未来还可以在电力市场中获取更多收益。远景储能提供的智慧交易型储能解决方案,以交直流一体5MWh储能系统为硬件底座,从电芯、PCS、EMS、BMS到SCADA系统全栈自研。系统搭载了远景动力315Ah储能专用电芯,循环寿命达到12000次,具有高安全、高可靠、高性能的特性。远景交直流一体5MWh储能系统,采用创新交直流一体设计,相比常规的集中式储能方案,占地面积可节省约40%,全生命周期放电量提升超8%;此外,由于直流线缆不出柜,可在出厂前预安装、预调试,大幅降低安装、调试时间。济源钢铁80MW/240MWh储能项目建成后,谷时充电,峰时放电,日均等效充放次数可达到1.5次,全年可节省用电成本数千万元。 |
|
03 |
国际局势
2025年8月1日,为助力联邦政府实现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达82%的目标,澳大利亚的产能投资计划(CIS)将扩大规模,以支持新增40GW新增太阳能、风能和可调度装机容量。联邦能源部长Chris Bowen将宣布,旨在为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储能项目提供最低收益保障的产能投资计划将扩容25%。该产能投资计划的初始设计目标是新增23GW的太阳能和风能装机容量以及9GW的可调度装机容量(包括电池储能)。此次扩容将额外支持新增3GW的太阳能和风能装机容量(足以为100多万户家庭供电)和5GW的可调度装机容量或储能(可在用电高峰期为460万户家庭供电)。Bowen本周在向投资者气候变化联盟(Investor Group on Climate Change)发表的演讲中表示,此次扩容将使该计划的新增可变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总目标从32GW提高到40GW。
2025年8月5日,PoshEnergy位于新加坡的全资子公司PoshElectric(简称“POSH”)已获得新加坡能源市场管理局(EMA)的拨款,用于开展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BESS)试点项目。该项目旨在应对可扩展且环境可持续的储能需求,以支持新加坡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POSH将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下属的材料研究与工程研究院(IMRE)以及UtracoPteLtd合作,在Utraco的工厂部署一套1兆瓦时(MWh)的钠离子BESS,以解决太阳能的间歇性问题。该系统将与600千瓦(kW)的屋顶太阳能阵列集成,用于储存可再生能源,实现负荷转移,并缓解太阳能发电的不稳定性。
2025年8月,印度尼西亚政府公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100GW光伏发展计划。这项名为“村级合作社百万光伏计划”的倡议由总统PrabowoSubianto直接签发。该计划包含80GW光伏装机,将以“1MW光伏+4MWh储能”的形式,在印度尼西亚8万个村庄进行部署。这些光储微电网将由村级合作社MerahPutih负责运营管理,目标是在2025年8月前实现首批1万个村庄系统并网运行。计划还包含20GW集中式光伏电站建设,涵盖并网和离网两种模式。项目建成后将满足农村家庭用电需求,并促进偏远地区经济生产活动。
2025年8月21日,欧盟委员会宣布,计划在今年年底前提出相关政策方案,旨在降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所覆盖领域出口产品的碳泄漏风险。欧委会表示,提案将确保所有商品“无论是产自并销售于欧盟境内、进口至欧盟,还是对外出口”均可享受平等待遇。该措施将设定“明确实施期限”,后续将根据计划于2026年所修订的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TS)来评估效果。该措施是欧盟委员会为防止碳密集型生产转移到气候政策较宽松国家所做的部分努力,是推动可持续低碳经济的关键一步。
2025年8月27日,美国国家电网风险投资公司(NGV)宣布,将在纽约州能源研究与发展局(NYSERDA)和长岛电力局(LIPA)的支持下,在其北港发电厂(NorthportPowerPlant)安装世界上第一台商业部署的100%氢燃料线性发电机。线性发电机通过低温无焰化学反应发电,可在用电高峰期使用。在为期12个月的测试期内,它将通过严格的测试,100%使用绿色氢。这台线性发电机预计将于2026年9月投入运行。据《2023-2042年系统资源展望》,纽约独立系统运营商(NYISO)预计,到2040年,将需要至少20GW的可调度无排放资源(DEFR)来支持纽约的清洁能源要求。这一数字将有助于取代目前的化石燃料发电,并向零碳电网过渡。该项目旨在展示清洁氢如何作为可调度资源,帮助维持电网可靠性,同时支持负担得起的能源转型。
|
|
04 |
模型研究
作者:Yixin Sun, Hongbo Duan 来源:Energy and Climate Management 主要内容:由于技术创新在能源系统从含碳向无碳转变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内生技术变化的系统建模的重要性已在综合评估模型(IAMs)中获得广泛共识。本文系统回顾了现有IAMs处理技术变化的理论基础及其核心建模技术,以跨期优化的综合评估模型E3METL为例,详细展示了如何整合R&D投资、基于经验的学习(LBD)和基于研发的学习(LBS)技术学习曲线,来构建能源技术的发展轨迹,及其对经济产出和减排成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需求侧部门普遍采用研发投资和价格诱导作为处理技术变化的主要手段;而在能源技术部门,单因素或双因素的学习曲线成为引入内生学习的主流方法。此外,一些结合IAMs的新兴建模方法,如社会-技术路径、技术扩散和定向创新等理论,也展现出促进内生技术创新的巨大潜力。 作者:Dylan Wald, Kathryn Johnson, Jennifer King, Joshua Comden, Christopher J. Bay, Rohit Chintala, Sanjana Vijayshankar, Deepthi Vaidhynathan 来源:Advances in Applied Energy 主要内容: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正在迅速部署到电网上,同时电气化设备正在迅速加入电网,引入额外的电力负荷和增加负荷灵活性。虽然增加部署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助于电网的去碳化,但它本身是可变和不可预测的,在电网中引入了不确定性和潜在的不稳定性。利用电网上电气化设备增加的数据量和灵活性,可以应用先进的控制手段来改变需求,使之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相匹配,从而大大减少所需的公用事业规模的电池存储容量。本研究引入了新颖的预测辅助预测控制(forecast-aided predictive control, FAPC)算法,在预测的情况下优化这种负荷转移。在现有的协调控制框架的基础上,FAPC算法引入了一个新的电动汽车充电控制算法,该算法有能力将预测信息纳入其控制回路。这使得FAPC能够在一个完全相关的模拟环境中更好地跟踪现实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信号。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天气和操作条件下,FAPC有效地转移需求以跟踪可再生能源发电信号。结果发现,与基线控制情况相比,FAPC显著降低了电池存储系统的所需容量。 作者:Xinzhi Wang, Zhenqing Sun, Yan Tang 来源:Energy and Climate Management 主要内容:为实现电力系统低碳转型目标,科学合理地配置不同类型发电与储能单元容量成为当前能源系统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提出一套集成热电、风电、光伏(PV)及储能系统(ESS)的电力系统调度模型,并结合蒙特卡洛仿真与NSGA-II多目标优化算法,从多个维度系统分析不同容量配置对成本、碳排放、电力波动率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对三个代表性电网系统进行优化模拟,验证所建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为构建安全、低碳、高效的电力系统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建议。结果表明,储能系统虽能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但在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较低时也会加剧波动。研究强调,将可再生能源容量限制在50%对保障电网稳定至关重要。最优配置方案实现显著效益:成本降低21.6%–36.8%,碳排放减少5.2%–8.8%。 作者:Danwei Zhang, Runxin Yu, Xiaodan Huang, Kaiwei Zhu 来源:Energy and Climate Management 主要内容:金砖国家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45%左右,已承诺实现碳中和:巴西和南非于2050年前达成,中国和俄罗斯于2060年前达成,印度则定于2070年前实现。本研究运用全球经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能源系统向净零排放转型的路径,并比较了其技术与经济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实现碳中和需要大幅提升电气化水平和非化石燃料使用率,其中65%至82%的能源需由可再生能源提供,55%至80%的能源需以电力形式供应。研究同时强调,碳捕获与移除技术至关重要,预计2030年后该技术将在金砖国家减排总量中贡献27%至64%。各国减排成本差异显著,到碳中和年份每吨二氧化碳成本将在250至390美元之间。预计能源领域年度投资将相当于GDP的0.8%至3.5%。 作者:D. J. van de Ven, S. Mittal, A. Nikas, G. Xexakis, A. Gambhir, L. Hermwille, P. Fragkos, W. Obergassel, M. Gonzalez-Eguino, F. Filippidou, I. Sognnaes, L. Clarke & G. P. Peters 来源:Nature Climate Change 主要内容:综合评估模型(IAMs)的迅速发展,产生了成千上万的减排情景,提供了不同国家和部门如何优先减排的深入见解。为探讨气候变化应对过程中技术进步与气候政策作用的演变,本文通过分析跨越四个IPCC评估周期的情景数据库,揭示了技术进步和气候政策变化对减排路径的影响。研究跟踪了基线预测的演变,这些基线预测反映了气候努力的效果、建模能力的提升,以及低碳技术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揭示了综合评估模型(IAMs)在不同评估周期中的解决方案空间如何变化。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演变,IAMs提供的实现预定气候目标的路径逐渐丰富和多样化。减排组合在集成评估模型中的演变体现了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技术、政策和经济条件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