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出版物 > 订阅信息

关注 CEMF 网站

订阅 CEMF 简报
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
简报
20259月期
总第36
01
中央决策
1、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强调绿色可持续发展
2、国家副主席韩正倡议:共同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3、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电力中长期市场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
4、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5、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
6、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电力现货连续运行地区市场建设指引》
7、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
02
行业动态
1、中节能风电100MW风电项目获核准
2、200MWh,抖音拟投建风光储微网系统
3、海辰储能与BOSPower达成合作,助力北欧绿色能源转型
4、金风科技获中电联全国首批区域级零碳园区认证
5、龙净环保拟投资建设麻米措源网荷储一体化能源站项目
03
国际局势
1、ISO与GHGP将制定统一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标准
2、澳大利亚政府公布2035年应对气候变化目标
3、新加坡与加纳、秘鲁及巴拉圭签署协议 采购高质量自然碳信用额
4、韩国公布新减排方案
04
模型研究
1、Plausible global emissions scenario for 2 °C aligned with China’s net-zero pathway(与中国碳中和路径相一致的 2 ℃ 全球排放情景研究)
2、GIScience can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solar cities for energy transition(地理信息科学能够促进太阳能城市的能源转型发展)
3、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of multi-objective and multi-dimensional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多目标、多维度水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演化与耦合协调)
4、Spatiotemporal assessment of renewable adequacy during diverse extreme weather events in China(中国多种极端天气事件下可再生能源适应性时空评估)
01
中央决策
2025年9月1日,“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题为《凝聚上合力量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讲话,讲话中提出建设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项目、打造绿色产业合作平台,在这场重要多边峰会上,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高频关键词,受到与会各方的高度关注与积极呼应。各国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倡议表示积极支持,并在会议成果文件中通过了《关于绿色产业合作的声明》、《关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上合组织成员国能源领域合作构想》、《〈上合组织成员国能源领域合作构想〉务实落实行动计划》、《上合组织成员国可再生能源领域合作纲要》、《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关于维护国际能源安全的声明》、《上合组织成员国关于开展新兴燃料和能源行业建模合作的联合声明》、《上合组织成员国2030年前能源合作发展战略》等规定。
2025年9月9日,国家副主席韩正在北京出席2025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并提出四点倡议:一是共同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深化可再生能源发电、电网互联、智慧能源等领域合作,促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有效落实;二是共同推动能源技术创新,联合开展能源清洁化利用技术研发,推动能源电力与现代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技术深度融合发展;三是共同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加强能源可及性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和水平;四是共同推动能源资源和产能合作,推动跨国、跨区域能源基础设施联通,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2025年9月2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电力中长期市场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的通知。本规则所称电力市场成员包括经营主体、电力市场运营机构和提供输配电服务的电网企业。其中,经营主体包括参与电力中长期市场的发电企业、售电公司、电力用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含储能企业、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智能微电网等);电力市场运营机构包括电力交易机构、电力调度机构。电力中长期市场以统一的标准进行市场注册、交易组织、结算等。其中,虚拟电厂等新型经营主体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聚合各类资源(含电力用户、储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分布式电源等),形成聚合单元参与电力交易。新型经营主体包括单一技术和资源聚合两类,其中资源聚合类新型经营主体是一个或多个聚合单元的运营主体。新型经营主体可根据电力电量平衡需求灵活参与各时间尺度电力中长期交易,签订电力中长期合同并根据电网运行需要进行调用,实现市场化需求响应。独立储能在放电时段按发电企业身份参与交易,在充电时段按电力用户身份参与交易。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所聚合的资源同时具有上网电量、下网用电量时,应区分各时段的上下网电量,不得将下网用电量与其他项目上网电量聚合抵消后结算。绿电交易应确保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一一对应,实现绿电环境价值可追踪溯源。
2025年9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明确,推动人工智能在零碳园区、智能微电网、算电协同中的应用,提升源网荷储一体化智能运行水平,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其中提到:1. 虚拟电厂精准控制与智能运营;根据电网调节指令、市场信息,结合资源特性的动态变化,进行控制策略的智能优化和控制指令的智能生成,实现大规模灵活性资源聚合优化调控、实现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的智能交易决策。2. 园区智能降碳;基于光伏、储能等设备运行数据,园区智能降碳协同控制系统实时动态优化能源调度策略,结合电价与碳排放因子自动调节空调温度、充电桩功率及设备启停时序,形成“碳-能-费”智能协同模式。3. 人工智能+新能源;加快在高精度功率预测、电力市场、场站智慧运营、新能源规划、项目后评价等方向的人工智能应用,持续推动新能源关键材料及产品不断迭代和创新,推动复杂场景及转折性天气下功率预测大模型在更小尺度、更高精准度方向发展,打造“气象预测+功率预测+智能交易+智能运维”一体化新能源智能生产模式。
2025年9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从项目边界界定、责任划分、电价形成和市场机制建设等多方面提出系统性要求,旨在通过完善价格机制进一步规范就近消纳发展模式,引导新能源科学布局、健康可持续发展。《通知》存在四大亮点:1. 明确就近消纳项目的界定条件与消纳要求;2. 完善公平合理的输配电费缴纳机制;3. 规范系统运行费缴纳方式并设置过渡安排;4. 确立平等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该政策不仅是适应新能源规模化发展新阶段的重要制度创新,也有助于厘清项目与公共电网之间的物理和经济关系,推动新能源特别是分布式项目回归“自发自用、就近消纳”的初衷,在提升消纳利用效率的同时,确保系统运行责任有效落实、价格信号真实传导。《通知》构建的价格体系为新能源就近消纳项目的规范化与规模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将有效减轻大电网调节压力,提升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水平,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深化能源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9月12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电力现货连续运行地区市场建设指引》,其中明确提出:鼓励虚拟电厂、智能微电网、新型储能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用电侧主体“报量报价”参与现货市场竞争,探索按节点/分区电价申报及结算。支持“电源+储能”作为联合报价主体参与现货市场。研究建立面向各类电源的容量补偿机制。结合各地电力市场成熟度,建立容量补偿机制,对电力系统可靠容量给予合理补偿。省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基本回收市场边际机组固定成本的原则,结合电能量和辅助服务等市场收益情况,统筹考虑能源电力规划、电力供需关系、用户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单位可靠容量补偿标准并动态调整。有条件的地区探索通过报价竞争形成容量电价,以市场化手段保障系统容量长期充裕,条件成熟时建设容量市场。
2025年9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印发《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的通知。通知指出,要推动工业园区绿色安全发展,加快园区绿色设施建设。加强屋顶光伏、分布式风电、多元储能、充电桩等新能源基础设施的开发利用,探索构建工业绿色微电网、零碳能源供给系统和园区级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重点加强污水、垃圾、有害物收集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推进原生资源协同利用,加快园区内固废收集、处置和综合利用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积极建设绿色工业园区,探索建设零碳园区。鼓励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广可再生能源替代、电气化改造、多能联供等措施,提升企业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推动重点用能用水行业的节能节水改造,加强能源梯次利用和水资源循环梯级利用,提高企业能效水效。鼓励企业围绕能源低碳化、资源高效化、生产洁净化、产品绿色化、用地集约化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创建绿色工厂。
02
行业动态
2025年9月8日,中节能风电公司位于陕西省子洲县的10万千瓦风电项目获得核准批复,是陕西省2024年度新能源建设清单中首个完成核准的风电项目。该项目位于榆林市子洲县马岔镇,采用“风电+农业”融合发展模式,通过集约化用地和现代农业技术导入,能够显著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效益,形成“一块土地、两种产业、多元收益”的发展机制。该项目投运后,预计发电量约3.4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10.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8.6万吨,对缓解子洲县及周边地区的电力供需矛盾,协同推进地方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和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9月19日,字节跳动采购部发布《抖音集团数据中心风光储微网合同能源管理寻源公告》,拟在中国大陆寻找具备园区风光储微网投资、建设、运维全流程能力的合作伙伴。根据公告,该项目规划配置不低于200MWh的锂电储能,旨在应对数据中心业务扩张带来的能源消耗与供电稳定性挑战,并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公告指出,随着数据中心业务的持续增长,其能源消耗与对供电稳定性的需求显著提升。为降低对传统电网的依赖,并保障核心业务的不间断供电,抖音集团拟通过建设融合风能、太阳能与大规模储能的微网系统,探索园区能源的高效利用与自主可控。本次采购范围涵盖了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具体包括:200MWh以上的大规模锂电储能设备、与之相匹配的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设备、能实现与大电网柔性互动和风光储协同调度的微网控制系统,以及上述系统的整体设计、投资、建设和后期运维服务。
2025年9月5日,海辰储能宣布与可再生能源领军企业BOSPower(BertelO.SteenPowerSolutions)签署合作协议,计划于2027年前在丹麦、瑞典、芬兰及挪威部署总规模达3GWh的储能系统项目。该协议覆盖一系列电力储能项目,单体容量30MWh及以上。海辰储能将提供先进的直流侧储能系统,包括∞Power6.25MWh2h/4h储能系统及∞Block5MWh储能系统。同时,海辰储能还将为BOSPower提供技术培训,并授权其成为认证服务提供商,以此为终端客户提供本地化支持,提升运营效率。依托在核心业务领域建立的强大投资者关系,BOSPower能够在不同市场领域提供可扩展的能源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项目支持。协议框架下的首个项目已在丹麦开工建设,这标志着海辰储能正式进入北欧市场。此举不仅为当地电网提供更灵活、更稳定的电力支撑,满足当地对可持续电力的激增需求,支持能源绿色转型,更在塑造能源创新的未来。

2025年9月23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在2025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崇礼)论坛上发布了首批区域级“零碳园区”证书,金风科技北京亦庄碳中和智慧园区作为首批两家园区之一获得该项认证。本次认证依据中电联发布的《零碳园区碳核算技术规范》和《零碳园区评价规范》两项标准进行评价,验证了金风科技通过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地源热泵,以多能互补的方式实现冷热电三联供;并利用绿电交易、绿证交易+碳抵消方式实现碳中和的路径,最终得出“零碳园区”的评价结果。金风科技北京亦庄碳中和智慧园区作为中国首个可再生能源“碳中和”园区,现已成为集可再生能源、智能微网、智慧水务、绿色农业与运动健康于一体的绿色生态系统。园区部署了4.8MW分布式风电、2MW分布式光伏以及储能系统等设备实现园区绿电自供,相较于传统用能模式,年碳排总量可降低6158吨。并运用金风自研智慧能碳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从运营管理角度持续深化园区的绿色度,验证了“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的可行性。近期,园区还获得了由欧盟委员会颁发的“NextGenerationEU”(欧盟下一代认证),该认证是全球公认的“零碳园区”标杆与国际通行证,证明了零碳园区“中国方案”的全球应用价值。

2025年9月13日,龙净环保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紫金龙净拟投资建设麻米措源网荷储一体化能源站项目,项目总投资金额约为23.91亿元,其中光伏区投资约10.5亿元,综合能源站投资约12.87亿元。项目预计于2026年第二季度投运,服务年限为20年。本项目将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矿区后续实现“黑灯工厂”生产支撑电源的稳定供给。同时,项目的实施能进一步扩大公司清洁能源发电业务规模,为公司注入可持续利润增长点,强化市场竞争力。该项目将深度融合人工智能(AI)技术与源网荷储系统,通过智能调控实现清洁能源高效消纳与电力系统的灵活运行,并借助互联网智慧平台等数字化管理等手段,为高寒高海拔大规模孤网运行智能一体化电站高效生产提供安全保障。

03
国际局势
2025年9月9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与温室气体核算标准(GreenhouseGasProtocol)宣布,双方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整合现有标准体系,并共同开发一套新的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框架。这一合作被视为碳会计领域的重大里程碑,有望推动企业和政府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更透明、更可比的碳排放披露。根据协议,ISO与GHGProtocol将合并双方领先的温室气体标准,形成协调统一的联合国际标准。这包括ISO14060系列标准,以及GHGProtocol的企业核算与报告标准、范围二和范围三标准。此外,鉴于全面碳核算方法的一致性至关重要,双方将共同制定联合产品碳足迹标准——此举回应了越来越多企业需要获取价值链中更精细化数据以指导脱碳决策的趋势。统一后的标准体系将朝着建立全球通用的排放核算语言迈出重要一步——简化企业流程,增强政策制定者的一致性,减轻所有用户的计量与报告负担。
2025年9月18日,澳大利亚政府宣布,将2035年减排目标设定为较2005年水平减少62%至70%。这一目标较此前的规划大幅提升,凸显出澳大利亚政府加大力度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澳大利亚气候变化局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关键建议,其报告指出,即便要实现这一目标区间的下限,也需大幅扩大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包括将全国大型太阳能发电项目部署量提升至当前的3倍,并将屋顶太阳能安装量翻倍。与此同时,政府同步发布的新版《净零排放计划》明确,电力行业需实现所有经济领域中“最大幅度的减排”,才能支撑澳大利亚整体净零目标的达成。政府还发布了《电力与能源行业计划》,为澳大利亚能源系统转型搭建了框架。该计划提出,要实现2035年减排目标,必须加速推广已验证的清洁能源技术;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被明确列为“成熟、经济高效且可快速规模化的解决方案”。澳政府还宣布,将在国家重建基金中新设立50亿澳元的“净零排放基金”以推动工业脱碳,向澳清洁能源金融公司拨款20亿澳元以降低电价,并投入11亿澳元用于鼓励生产更多清洁燃料。
2025年9月,新加坡气候变化秘书处和贸工部发联合文告宣布,新加坡政府将从加纳、秘鲁和巴拉圭的项目采购 217.5万吨自然型碳信用额,总值约7600万新元(5600万美元),适用于2026年至2030年之间,抵消217.5万公吨碳排放。这些项目旨在减少森林砍伐造成的碳排放,通过可持续管理增加草原土壤的碳封存,以及在退化的牧场造林抵消碳排放。这些项目通过生成碳信用,有助将资金引向保护或恢复项目所在国的天然碳汇和生物多样性,确保当地社群能从可持续土地使用中获得收入,并带来改善水质等生态系统服务。这是新加坡迄今对国际碳抵消市场最大规模的承诺之一,反映了新加坡借助国际碳市场补充国内脱碳努力的策略。该国目标是在2030年前将排放量降至6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并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除国内气候目标外,此举还旨在巩固新加坡作为区域碳服务中心的地位。
2025年9月,韩国环境部举行了“2035NDC全国运输部门公开讨论会议”。韩国政府在会议上公布了4个减排方案,分别对应2018年排放量(按净排放量计算为7.423亿吨)的48%、53%、61%和65%。比例越高,意味着到2035年所需的减排量越大。就运输部门而言,48%的减排方案是将2018年的9880万吨减少到4430万吨,而65%方案则要减少到3260万吨。在道路交通领域,提出的减排手段包括加快零排放汽车普及和提升燃油效率。按照48%和53%减排方案,需将全部汽车中的30%、34%替换为电动汽车或氢能汽车等零排放汽车。按照61%和65%减排方案,零排放汽车的比例必须扩大到35%以上。韩政府表示,或像欧盟一样考虑在2035年限制燃油车的销售。同时,韩国还计划新设零排放汽车专用的汽车税、法人税优惠等激励措施。韩国环境部长官金星焕此前也曾表示,必须以当前两倍的速度削减燃油车数量,大约在2035年或2040年作出停止生产燃油车的决定。
04
模型研究

作者:Junting Zhong, Xiaoye Zhang, Da Zhang, Deying Wang, Lifeng Guo, Hantang Peng, Xiaodan Huang, Zhili Wang, Yadong Lei, Yixiong Lu, Chenfei Qu, Xiliang Zhang & Changhong Miao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本文提出了一个与中国碳中和进程相协调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情景(SSP2-com)。研究团队基于最新排放清单和国家承诺,在方法论上构建了跨学科、多模型集成的情景框架,结合综合评估模型(IAMs)、地球系统模型(ESMs)与最新排放清单,实现了从全球到区域、国家乃至中国省级的多尺度排放路径推演。结果显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将在2062年前后达到峰值,并在2072年前后实现净零排放。气候模拟表明,全球升温将在本世纪末稳定在约2.01°C,并在22世纪初降至2°C以下。这一路径避免了过度依赖快速减排和大规模负排放技术,提供了一种更加现实可行的气候行动方案。该研究不仅为国际社会在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方面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也为未来气候谈判与政策制定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情景数据。

作者:Rui Zhu, Mei-Po Kwan, A.T.D. Perera, Hongchao Fan, Bisheng Yang, Biyu Chen, Min Chen, Zhen Qian, Haoran Zhang, Xiaohu Zhang, Jinxin Yang, Paolo Santi, Carlo Ratti, Wenting Li, Jinyue Yan

来源:Advances in Applied Energy

随着环境危机日益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讨论和实施能源转型。然而,在城市中有效地收集和利用太阳能仍存在很大的挑战,与时间和位置相关的供需问题需要更精确的预测和对电力生产和灵活能源供应的动态平衡有更深入的理解,以及对电力市场的影响。为解决此问题,本文讨论了过去几十年中太阳能城市的发展,并提出了一个六个集成模块的可持续太阳能城市的精细和丰富的概念,包括土地表太阳辐射、三维城市表面、三维城市表面上的时空太阳分布、太阳光伏规划、太阳光伏渗透到不同的城市系统中以及随之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地理信息科学(GIScience)展示了它在建立概念化的太阳能城市方面的强大能力,实现了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动态平衡的电力供需,其中包括多源时空大数据的生成、时空数据建模、分析和优化以及地理可视化。研究表明,GIScience是太阳能城市的基础,但需要进一步发展GIS模型才能实现提出的可持续太阳能城市。

作者:Zhaoyang Li, Lei Cao, Shuxia Wang, Zhenxin Liu, Mingqian Ma

来源:Ecological Indicators

水资源承载力(WRCC)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水量和水质上,还体现在水生态空间和水文特征上。此外,水资源承载力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适应性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建立了吉林西部水资源承载力的多目标(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多维度(水量-水质-流域-水流)评价框架。 利用综合熵权法(EWM)、TOPSIS模型与AISM模型,评估了2000-2020 年10个县水资源承载力的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异。采用GTWR模型确定了四个维度的关键驱动因素,耦合协调度(CCD)分析考察了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结果表明: (1)2000-2020年吉林省西部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显著提高,空间差异扩大,呈现出西高东低的格局;(2)流域维度对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的驱动作用总体最强,其他维度的影响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强,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异质性;(3)三个子系统呈现出初级协调状态,县域间差异显著。要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策略,整合多维度指标,提高多目标协调性,实现水资源优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Kai Jiang, Nian Liu, Kunyu Wang, Yubing Chen, Jianxiao Wang & Yu Liu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本研究基于中国284个县共108.9891万条极端天气预警记录(含寒潮、热浪、大风、暴雨、暴雪、沙尘、台风七类),提出同时涵盖爬坡量、极端负荷与累积能量偏差的综合充足性指标,比较极端天气的空间传播路径与省级差异,并在4类减排情景与45种负荷条件下评估2020-2050年的可再生能源充足性偏差及相应的灵活性能力需求,旨在为电源结构优化、区域互济与灵活性配置提供量化依据。研究揭示了碳中和进程中极端天气对可再生能源适应性的深远影响,强调规划既要关注缺电风险,也要关注过剩风险。通过灵活性资源(储能、煤电灵活改造)与跨省电网互济,可有效提升系统稳定性。政策层面,应推动灵活调节市场和跨省调度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