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CEMF 网站 |
订阅 CEMF 简报 |
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
简报
|
2022年12月期
总第3期
|
01 |
月度焦点
1、12月能源局召开能源工作会议,决定2023年继续扩大风光装机规模
2、2022年火、核、水力发电等最新技术进展
|
02 |
政策发布
1、欧盟碳关税机制CBAM从2026年开征,涉及铝、钢铁、水泥、肥料、电力等多个关键领域
|
03 |
行业资讯
1、航运低排放燃料备受瞩目
2、国产新能源汽车国补退出进入倒计时
|
01 |
月度焦点
1、12月能源局召开能源工作会议,决定2023年继续扩大风光装机规模
2022年12月30日,国家能源局举办的“202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2022年中国的能源领域发展成就并部署了2023年能源工作的具体任务。 发电方面,中电联对2022年的发电情况做了回顾并对2023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数据显示,2022年火电装机容量达13.3亿千瓦,其中煤电11.2亿千瓦,水电装机容量达4.1亿千瓦,核电装机容量达0.56亿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达3.7亿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3.9亿千瓦。其中尤为需要关注的是太阳能光伏的发展,据上年同比28%,业内称2022年为光伏年。对于2023年的电力发展,中电联进行了预判,认为未来一年发展中比较重要的目标是2023年我国风光发电新增装机容量达1.6亿千瓦。 放眼国际,美国于2022年8月签署《通胀削减法案》,政府将在气候和清洁能源领域投资约3700亿美元,承诺会继续延长和扩大对低碳能源的税收减免和补贴政策,赋能2023年美国清洁能源的发展;欧盟方面,于2022年5月制定了“REPowerEU”计划,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2022年12月的欧盟能源展望会议上表示,欧盟2023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足以取代120亿立方米天然气。 《中国能源报》采访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韩文科,他对中国能源系统提出了几点建议:仍需促转型、稳基石、补短板、强韧性。他认为,国际经济格局和地缘政治变革使得能源行业发展有所波动,从国内来看,自“十八大”以来,能源工作兼顾加速转型和保证能源安全。尤其是俄乌冲突后,能源安全的地位在我国被提升至同粮食安全、金融安全同等高度;由于经历过电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了城市里的油气储备库等设施,在南方区域建设了一批煤炭储备基地等措施在保供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新能源规模化发展,使得电力系统中不仅有了来自远方的大基地电源,还有了更接近负荷中心的分布式太阳能和分布式风能的支撑,能够提升了整个电力系统的抗风险的能力,增强能源系统的韧性。韩文科认为,2023年中国能源行业的核心任务仍是夯实能源安全体系,提升能源保供能力,补齐供应链短板。同时,按照“十四五”规划,继续推进能源行业降碳减排,捋顺机制,进一步做大做强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新能源。 2、2022年火、核、水力发电等最新技术进展
截至本月,2022年发生了众多电力工业相关技术事件,其中重点包括: 煤电加装CCUS技术方面,2022年3月25日,国内最大煤电CCUS示范工程(国家发改委关键技术攻关项目)——50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与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在国家能源集团江苏泰州电厂于2022年初开始基建;煤电机组升级改造方面,国家能源局2022年4月25日制定的改造目标2.2亿千瓦已经完全实现,至此中国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的“三改联动”卓有成效,其中的典型项目是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煤电机组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示范项目——福建罗源湾电厂2号机组投入商运; 核能发展方面,今年中国成功核准10台核电机组,截至2022年9月23日,共核准5个核电项目,合计10台核电机组,为过去十多年最多的一年。截至2022年12月,中国核能运行容量55GWe,在建容量23GWe,总装机容量可能会在 2025 年达到 “十四五” 计划目标,即70GWe。 据牛津大学能源研究所预测,2030年左右,中国可能会超过美国(目前为95GWe),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大的核反应堆群的国家。中国对核能装机的预计雄心很强,国内对未来产能的预测大大高于国际能源署和美国能源信息署的预测。同样,对核电在中国电力供应中所占比例的预测也有很大差异,这取决于对经济增长、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和气候缓解方案的假设。 核能供热方面,江苏盐城和辽宁省的核能供暖项目开启了中国核能供暖的先河。从发电到供热,从居民供热到工业供热,核能不仅为为了发电开辟了新路径,更为城市低碳转型提供了更多低碳选择; 水电发展方面,金沙江下游白鹤滩水电站的投产,意味着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全面建成。2022年12月20日,金沙江下游白鹤滩水电站9号机组投产发电,标志着在建规模全球最大、单机容量世界第一、装机规模全球第二大的白鹤滩水电站机组全部投产,也标志着金沙江下游水电基地全面建成; 抽水蓄能项目方面,截至2022年底,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达到4500万千瓦左右,核准规模将超5000万千瓦。其中包括装机规模全国第二、华东第一的协鑫浙江建德抽水蓄能电站、广东惠州中洞抽水蓄能电站以及世界最大的混合式抽水蓄能项目——雅砻江两河口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在内的多个抽水蓄能项目陆续开工。 以上关于中国电力部门发展的技术进展说明,在发电领域中国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而且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会随着中国政策的倾向性而更具发展潜力。 |
|
02 |
政策发布
1、欧盟碳关税机制CBAM从2026年开征,涉及铝、钢铁、水泥、肥料、电力等多个关键领域
CBAM立法程序是从2021年7月14日开始的,当时欧盟委员会正式提交了关于CBAM的提案。随后,在2022年3月15日,理事会通过了其对CBAM的总体方针,而在2022年6月22日,欧洲议会通过了其对CBAM的立场。最终于2022年12月18日,欧洲议会和欧盟成员国达成一致,将全面改革欧盟碳市场,其中包括推出颇具争议的碳边界调整机制,即“碳关税”。 该机制是欧盟气候目标的核心战略之一,旨在强制对外国进口商征收碳排放成本,涉及铝、钢铁、水泥、肥料、电力等多个关键行业领域。根据CBAM机制,欧盟将从2026年正式征收碳关税,2023年10月至2025年12月底之间进行试运行,试运行期间受影响的企业只需要履行报告义务、收集数据。除了钢铁、水泥、铝、化肥和发电部门,欧盟碳关税适用范围还包括氢能、特定条件下的间接排放和某些下游产品,例如螺钉和螺栓等钢铁制品,然后逐步扩大碳关税缴纳范围,直至囊括所有进口产品领域。 欧盟方面自辩称自己的立场是鼓励其他国家去碳,而不是加剧他国的愤怒和埋怨。一些国家已经与欧盟委员会接触,要求在碳关税适用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法国《回声报》称,欧盟碳关税旨在保持欧盟企业的竞争力,确保他们与来自气候标准较低的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形成公平竞争,并促使他们向欧盟的标准看齐,此举每年预计会带来超过140亿欧元的收入。 |
|
03 |
行业资讯
1、航运低排放燃料备受瞩目
随着国际海事组织(IMO)《防止船舶污染国际公约》附件VI修正案于11月获批以来,将于2023年1月1日正式生效,该修正案中有两项短期措施,一个是现有船舶能效指数(EEXI),另一个是碳强度指标(CII),这两个措施会对国际船舶能效改善、碳排放情况带来影响。我国的航运低碳化发展受其影响,针对《公约》条款,不断推出低碳航运燃料,最近航运甲醇逐渐进入人们视线,在我国已经有了实际应用案例,国家在10月出台的《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中,首次明确甲醇是内河可替代船舶燃料。 宏观院能源研究所预测称,我国民航客运的生物航煤与低碳或无碳燃料在2030年以后会逐步发展,预计航空煤油需求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年度需求量大约为5100万吨,届时民航碳排放也达到峰值。此后新增需求将会被零碳燃料替代,如果届时电动飞机或氢动力飞机综合成本有了较大幅度下降,也形成了国际通用的生物航煤标准,2060年中国民航领域生物燃料、氢能以及电力需求将分别达到1500万吨标油、1200万吨标油以及600万吨标油,航空煤油消费基本归零,民航部门实现近零排放。 2、国产新能源汽车国补退出进入倒计时
我国电动汽车企业迅猛发展,扩大其在海外业务。宁德时代海外业务布局提速,敲定在匈牙利建厂,跟福特、现代确立配套关系。韩国电子产业传媒报道称,韩国现代汽车将在2023年广泛采用宁德时代的无模组电池(CTP)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新款电动汽车。这是宁德时代与现代汽车继去年10月以来达成的又一合作。自从2022年6月份发布麒麟电池以来,布局海外市场速度加快,7月,与美国福特汽车达成战略合作;8月,与匈牙利方面就投建欧洲第二座电池工厂达成一致。作为动力电池领域的领头羊,宁德时代扩大海外合作不仅会为其进一步打开外国市场,同时也将促使中国动力电池以及新能源汽车研发和商业化脚步加快。小米公司在2021年3月对外宣称预计2024年上半年量产汽车。小米公司围绕汽车产业链做了大量投资,涉及自动驾驶、激光雷达、芯片、电池等新能源智能汽车的核心领域。从其公开的数据来看,截至目前自动驾驶领域首期已投入33亿元研发费用,同时积极招募行业顶尖人才。此外,小米还投资了大量自动驾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涉及芯片、传感器等核心部件,相关投资总金额近20亿元。 我国电动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中汽协的数据显示,2017-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77.7万辆、125.6万辆、120.6万辆、136.7万辆、352.1万辆。今年,相较于燃油车,新能源汽车表现出更强的韧性,1-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528万辆,同比增长1.1倍,已超过2021年全年销量。根据去年底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的《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2022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将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之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予补贴。 3、石化行业降碳面临三重难题
2022年11月上旬,中石化与壳牌、宝钢股份、巴斯夫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将在华东地区共同启动国内首个开放式千万吨级CCUS项目。石化行业是我国典型的原料加工行业,能耗及排放的降低对加快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意义重大。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稳居世界第一大化学品生产国和第二大石化产品生产国。据北大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近日发布的《中国石化行业碳达峰碳减排路径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石化行业加工了7.03亿吨石油,其中5.4亿吨来自于进口。 2021年,石化行业能源消耗总量约为1.95亿吨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4.45亿吨,占我国当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左右。化工原料生产过程中,燃料燃烧及电力和热力供应是石化生产中碳排放量最大的环节,占比高达66.1%,其次是占比为33.9%的工业生产过程。2021年,八大重点子行业碳排放量占全行业碳排放量的76.6%,其中炼油行业排放量最大,占总排放量的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