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 > CEMF03 > 活动
CEMF | 中国能源模型论坛发布《能源转型的低碳、韧性、包容性发展》报告 (附报告全文下载通道)
来源:清华大学CIDEG 2022年09月23日

摘 要

能源转型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IPCC第二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明确指出气候变化给能源在内的重要基础设施带来的极大威胁是人类社会将要面对的重要风险之一。

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近日发布了《能源转型的低碳、韧性、包容性发展》报告。报告指出,实现“双碳”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其中能源行业的转型是中国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而新形势下国际地缘政治与能源供需格局的变化,以及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给能源转型带来诸多新挑战。能源系统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因此能源转型不仅是能源系统的变革,也是一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新时代的能源转型必须是一个低碳、韧性和包容性协同发展的过程。

 

现场解读报告

《能源转型的低碳、韧性、包容性发展》报告在“零碳智库系列论坛之三”在线公开发布,由中国能源模型论坛美丽中国项目主管裘盈女士现场解读。

CEMF项目主管裘盈解读报告现场

 

报告发布现场精彩回顾

 

“ 减碳、用碳、替碳、埋碳 ”

“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源。所以当前,发展和建立清洁、低碳、安全和高效的能源体系也就成为我们当前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对策和当前的一个趋势和潮流。” 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学术委员会主席何建坤在发布现场表示。中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战略研究专家吴谋远用“减碳、用碳、替碳、埋碳”这四个词概括了我国的能源低碳转型之路。”双碳” 目标下,实现低碳转型的主要策略包括:

• 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需要呈指数增长趋势,并在达峰后的10到20年内成为主体能源。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时,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需求的比重在75%以上。

• 电力系统需要通过高比例非化石能源的电源结构、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和负排放技术的应用较早实现净零。2060年前,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达到90%左右。

•  终端部门电气化水平需要大幅提升,将在2060年前从目前的27%左右提高到60%到90%之间。

•  工业和交通部门在2060年前实现碳排放净零挑战较大,需要提高能效和电气化率、利用低碳能源和CCS技术。

CEMF团队针对碳中和实现路径的研究结果表明:以高强度电能替代、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能效提升的政策组合来驱动能源低碳转型可以帮助我国实现宏观经济发展目标。整体上看,实现碳中和的经济代价呈前期波动小,后期波动大的趋势。因此,高效率、高速度、高质量的达峰和尽早的深度减排将减小中长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代价和难度。

 

 能源韧性和包容性发展支持能源安全公平转型

然而,能源低碳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何建坤指出:“如何实现能源系统的安全的供应、安全的运行?这方面还有一些技术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比如说,我们需要有比较强有力的储能手段,需要进行每天不同的时刻或者是季节性的能源和电力的调峰。”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表示,“能源转型的低碳目标是既定的。其安全的韧性也是既定的。比如今年,四川所出现的问题,它并不是能源转型的问题,而是能源系统本身的脆弱性所带来的。今夏四川水电供应紧张的问题也给我们的能源转型敲响了一个警钟,就是我们的能源转型韧性,要包括几个方面,几个维度的考量,要考虑大自然的变化,也要考虑经济的变化,和各种形势的变化。”

一个具备强韧性的能源系统应具备提前感应风险并做出相应反应的能力、在受到干扰时快速灵活应对的能力、以及在干扰结束后快速恢复并适应未来风险格局的能力。实现能源转型的韧性发展需要系统性地构建能源转型的韧性发展框架,为全面提升能源系统在应对风险时的准备、感知、应对、恢复和适应过程中的韧性提供重要支撑。

加强电力系统的韧性是实现能源转型韧性发展的关键。CEMF研究表明,极端天气增加了电力系统对于灵活性电源的需求。实现传统火力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其他能源发电等多元化电源供应结构,集中式、分布式、移动式的多类型电源供应模式,和储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强电力系统的韧性。而在储能技术未能大规模应用之前,火电兜底保障的角色不可或缺。此外,加强电力系统的韧性,还需要建设大规模输电系统支撑跨地区电力输送。

值得注意的是,能源转型事关国计民生,相关的主体十分复杂,包括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政府、能源行业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能源产业的从业人员、依赖于能源产业生产生活的广大人群等。而这些主体在经济效益、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利益有可能存在完全不同的诉求。因此他们会基于自己的利益诉求,受到的影响和所处的位置,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做出不同的选择,进而影响能源转型的进程和结果。只有实现能源转型的包容性发展,才能平衡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消除有可能因为分配不均给能源转型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能源转型可能的阻力。在李俊峰看来,“包容性非常重要,没有包容就没有合作,合作包容是全球能源转型成功的关键,也是中国能源转型成功的关键。”

报告认为,推动能源转型的包容性发展,需要围绕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区域差异化的能源转型计划,制定区域经济多元化发展计划,寻找替代传统能源产业的新型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尽早做好化石能源有序退出的规划,落实关联产业转型升级等安排;充分预计能源转型对不同人群可能产生的冲击,制定完善的社会保护政策,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确保转型成本和收益公平分配;建立透明和包容性的决策执行机制,采取多利益相关方广泛参与的方式,解决方案制定需要能源转型的各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公众等更广泛参与到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建立长期的人群、社会和区域发展跟踪机制,做好资料和数据的记录与保存,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走出高效率、高速度、高质量的中国减排道路,正需要如吴谋远所畅想的:开放,合作,包容,绿色低碳,一起向未来。

 

 低碳、韧性和包容性协同发展需尽快落地

很多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能源转型韧性和包容性的重要性,并进行积极推进。北京市已经于2021年11月印发《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多年来,山西省一直在煤炭钢铁行业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上已经初步践行了包容性发展理念。数据显示,2016年,山西煤炭钢铁去产能共涉及25座煤矿和1户钢铁企业,共需要安置职工31662人。

以上实际案例都体现了韧性和包容性发展的雏形,为加速推进能源转型的低碳、韧性和包容性协同发展,报告建议,相关决策部门和决策支撑机构还需尽快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    建立三者协同发展的清晰路线图,充分挖掘并发挥能源低碳发展、韧性发展能源技术之间的协同效应,并将韧性和包容性发展的要素纳入能源转型相关规划中;

•  系统性地构建能源转型的韧性发展框架,加强能源系统新风险格局的研究,评估各类风险因素的危害尺度,包括频率、程度和持续时间,制定风险应对长期战略;

•  建立能源转型包容性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能源转型考核指标;

•  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差异化性、适应性的能源转型策略,平衡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长短期利益,发挥政策工具和市场机制对能源转型成本和利益的协调作用;

• 完善社会保护政策和长效保障机制,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向弱势群体倾斜,并探索各利益相关方广泛参与的形式,尽快推广成功实践;

在能源转型过程中保障韧性和包容性发展意义重大,在何建坤看来,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推进能源转型,就能够实现经济,社会,能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全球生态文明的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要顺应和引领全球能源转型的趋势和潮流,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中国的贡献!”

 

 

下载报告

活动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