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 > CEMF03 > 活动
CEMF新闻 | 首届中国能源模型青年论坛开幕
来源:清华大学CIDEG 2023年09月18日

7月8日,首届中国能源模型青年论坛在杭州举行。为促进我国能源模型领域青年学者间、青年学者与资深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本届青年论坛采用“青年学者报告、资深学者点评”的形式开展,邀请了三十余位能源模型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能源模型的构建和创新进行深入交流研讨。六十余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和高校学生现场参会。本届论坛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中国能源模型论坛主办,浙江大学环境与能源政策研究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办,并由Energy and Climate Management 期刊作为论坛支持。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谭荣在本次论坛中发表致辞,指出能源模型青年论坛的召开充分体现了青年学者在能源领域的重要性和责任使命,期待青年学者们能够通过研讨和交流,拓展学术视野,为能源模型领域的发展带来新的突破。

谭荣致辞

上午的论坛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教授方恺和上海海事大学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副教授元军共同主持。报告人分别是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后刘洋、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博士后苏鑫、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博士生李欣蓓、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博士生朱安丰。新加坡国立大学能源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苏斌、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张增凯、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张达、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助理教授同丹分别作为主点评人进行点评交流。

方恺(左)、元军(右)进行主持

刘洋报告了基于GCAM-China的排放预测模型构建,指出碳中和情景下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减少,低碳能源转型对空气质量长期持续改善起到决定性作用。苏斌研究员就数据、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模型耦合、模型情景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点评与交流。

苏鑫通过应用IMACLIM-China-MORE混合模型探索基于温室气体中和的减排路径,发现温室气体中和对经济产生了包括GDP损失、额外投资需求等影响。提出应推进低碳技术发展,降低低碳技术成本,并加强碳排放权交易等宏观经济政策的积极引导。张增凯教授在模型连接方法、政策情景等方面与其进行讨论,并就完善模型包含的行业提出了建议。

李欣蓓介绍了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并通过构建GTAP-Power模型指出这种机制能够有效减少欧盟碳泄漏,同时恢复生产商竞争力。针对这种单边政策,中国可以通过贸易便利化、能效改进等政策缓解高碳部门损失,削减对高碳产业的依赖,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张达副教授聚焦报告中政策情景、数据选取、以及行业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点评。

朱安丰依据“在最适宜地区生产最适宜农产品的原则”构建大型优化模型,指出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是节约资源消耗、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应考量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情景下农业生产该如何布局。同丹助理教授就模型设置、粮食轮作模式等方面对模型的优化提出建议并讨论。

刘洋、苏鑫、李欣蓓、朱安丰

(从左至右,从上到下)四位青年学者汇报

苏斌、张增凯、张达、同丹

(从左至右,从上到下)四位资深学者进行点评

下午的论坛由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研究员沈一帆和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李莹珠共同主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姚星、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王思亓、江苏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讲师高翠侠、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博士生羊凌玉、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天鹏分别进行汇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雅特聘教授刘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王群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谢杨、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教授谭秀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朱磊分别作为主点评人进行点评交流。

沈一帆(左)、李莹珠(右)进行主持

姚星指出风光将取代化石能源成为电力供应体系的主要电力来源。将气象风险考虑进电力系统建模中发现,在应对极端天气的过程中,发电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应积极根据技术演化路径调整电力系统转型方案,建立适应低碳能源体系特征的市场机制。刘宇教授对电力网络传输、气象风险的衡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王思亓通过构建嵌套的MRIO模型在全球价值链视阈下识别中国城市消费侧碳排放的公平性。指出全球贸易虽有助于缩小中国城市整体在国际贸易中的“碳不平等”,但也会导致更多资源丰富的内陆城市遭受这种“碳不平等”的影响。各城市须根据自身实际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避免成为环境与经济的双重受损者。王群伟教授就数据来源、不平等的定义等多方面进行点评,为提高中国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碳公平提供了政策建议。

 

高翠侠就“一带一路”国家的碳不公平问题进行了报告,各国贸易引起的经济收益与污染排放不成比例,存在一定的不平等关系,通过使用复杂网络识别了五种关系模式。指出“一带一路”沿线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应在减少大气污染方面付出更多努力。谢杨副教授对此话题进行了扩展延伸,为下一步研究如何实现国家间碳平等的政策提出建议。

 

羊凌玉基于经济-能源-环境CGE模型,研究了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经济和减排影响。明确了作为实现全球温控目标的托底技术,CCS技术的使用是全球各国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关键技术,可以实现更高的减碳效果。建议加快CCS技术的试点和商业化应用进程,充分重视供需双侧激励措施对CCS技术发展的协同作用。谭秀杰副教授针对CCS技术进步、普及规律、成本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对模型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

 

王天鹏指出,中国作为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和承受气候变化损失损害最严重国家之一。这项研究将气候科学和气候损害功能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整合到一个综合评估模型框架中,旨在加强各国在气候损失和损害评估基础上对责任分担的科学理解。研究结果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面临的不平等,并支持这些国家从基金中受益。朱磊教授在点评中表示“损失与损害”的研究紧跟热点,是当下索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当前需要进一步完善对碳排放责任的界定。

姚星、王思亓、高翠侠、羊凌玉、王天鹏

(从左至右,从上到下)五位青年学者汇报

刘宇、王群伟、谢杨、谭秀杰、朱磊

(从左至右,从上到下)五位资深学者进行点评

此次论坛共计进行了九场不同主题的汇报,每位青年学者的报告不仅得到了各位主点评专家的“一对一”点评交流,更是引发了现场参会专家学者们的热烈讨论。

会场学者们

论坛报告研讨结束,进入闭幕式环节,由新加坡国立大学资深研究员苏斌发表致辞。苏斌研究员首先讲述了能源模型青年论坛的由来,指出能源模型的建设并不是短期的工作,建模工作往往是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希望通过能源模型青年论坛为更多研究能源模型的优秀青年学者们搭建学习、交流、讨论、合作的平台,推动中国能源模型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会场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