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2023年世界环境日,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系列沙龙第四期将视线聚焦在“多层次减污降碳,探索协同创新路径”。以下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周元驰的观点分享。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些管理类工作带来了什么新气象?
周元驰副局长表示,在传统污染物减排方面,中国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相对严格的。近年来,随着在线监测、移动监测等各类新的监测设备、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污染企业的全过程监管也越来越精准。随着污染物工程治理效率的提高,达到99%甚至零排放,在经济上的投入也愈来愈高,也愈来愈接近隐形的天花板。因此,"减污降碳" 这一理念的提出,给环保部门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方向,通过污染物排放与碳排放的共同考虑,将污染物排放管理从下游延伸到产业的全过程,扩展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包括工业、交通、农业、建筑和生活等,一下子就打开了视野。
在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可能会在什么地方?最需要突破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周元驰以“突破”作为关键词,强调了管理部门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对于基层管理部门来说,在执行过程中实现多污染物协同、平衡多种需求,需要较高的工作能力和知识储备。在减污降碳行动计划的引导下,已经实现初步协同。但在实际工作中具体路径选择,则还需要开展大量的工作。减污降碳所带来的问题的复杂性、技术性,已经超越了传统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的能力边界和职责边界。能源、交通、建筑和金融等领域的加入,更需要政府内部各部门的协同,在法规、职责、技术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共同突破。
在经济复苏和国际新形势下减污降碳工作面临的挑战都有哪些?
周元驰分享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验与体会。他表示,天津经开区一直密切关注着企业面临的碳减排挑战,注重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助力企业的经济增长。绿色低碳和气候变化是中美合作的机会,也是中国展现大国担当的重要方面。正如李冰提到的,中国应讲好绿色故事,特别是国家级经开区,肩负着展示中国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责任。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路径为何?
周元驰从基层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强调,目前企业碳排放核查的管理能力建设刚刚开始。在法律法规体系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框架,尤其是在碳排放的管理上。产业界在技术选择和经济性考虑方面存在多样的需求,需要与科研界协同合作来评估技术的可行性和推广潜力。金融界也需要加深对减污降碳的理解,考虑到实际的减污降碳效果,而不仅仅依据传统行业分类来评判绿色项目。总而言之,从政策支持到数据核算,从技术评估到金融支持,只有各方面的力量都调动起来,才能保障整个减污降碳路径畅通无阻,成功实现协同减排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