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出版物 > 专家观点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郑思齐
来源:中国环境APP 2023年08月09日

“从统计数据来看,建筑物及其基础设施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占到社会总量的30%~40%,而北京、上海、香港、纽约这些高楼林立的大城市能够达到70%。因此,要实现碳中和或碳减排,建筑行业如果做不好将成为‘众矢之的’。”7月28日,在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系列沙龙五上,麻省理工学院(MIT)城市研究与规划系讲座教授、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郑思齐表示,不管是公共部门还是私营部门,都应当发挥力量来推动建筑行业碳中和。

这其中,市场力量的作用已经开始显现。郑思齐谈到,“双碳”目标提出以后,全社会的碳中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越来越强,而且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公众对生活质量的重视程度也同步提升,环境质量正是其中的重要一部分。因此,对于低能源损耗、低污染物排放的绿色建筑、健康建筑,不管是居民还是企业,都会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去选择。“需求量的增加也会逐渐带动供给增加,当前,不少房企已经迈上了这一赛道,采取了使用节能环保材料、提高建筑装配率等措施。这就是市场的力量。”

然而,有时候市场供求关系自身还不足以推动建筑行业低碳化转型,还需发挥外部力量的作用。

郑思齐表示,外部力量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政策。“由于碳排放企业和用户没有为排出的碳付出应有成本,因此碳排放是一个负的外部性,必须得有政策来干预。在国家层面,作为‘双碳’目标的提出者,我国积极推出各项减碳政策,参与和引领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在地方层面,各级政府也很重视这项工作,一方面要完成碳减排的指标和任务,另一方面城市管理者内心也很清楚,一座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也关系到其竞争力,关系其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能力。”

不仅仅是我国,其他对于建筑减碳的政策引领也倾注了同样的重视。

“我们注意到纽约、波士顿、剑桥等城市都在积极推动对城市建筑减排的管制力度。这其中也会涉及到‘包容性增长’的考量,因为这些策略通常是采取‘大棒加胡萝卜’策略,即对于高端的商业房地产以‘大棒’为主,如果达不到碳排标准就征收罚款或碳税;而对于中低收入老百姓的住宅,则是以‘胡萝卜’为主,通过发放补贴引导其进行低能耗清洁能源改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更加平衡、包容的发展。”郑思齐说。

另一个外部驱动力量是资本市场。建筑行业的开发经营对资金需求量大,而当下许多大型投资机构都非常注重企业形象,将ESG作为展示其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窗口。它们对建筑行业的投资也提出了前提:要做绿色建筑或者是推崇可持续发展,才会对其投放利率更低的资金。这也是鼓励建筑行业市场发展转变的一个有力推手。

中长期看,我国房地产正处于一个转型关口,在郑思齐看来,下一步,与新能源相结合、推进可持续发展是一条很好的路子。“我国城市化已经到了一个比较平稳的阶段,建筑也从增量市场走向存量市场,现有房屋的节能改造具有很大的空间。另一方面,产业的发展也从推动传统住宅向各种产业类型建筑转变。未来,如果新能源和低碳经济产业发展迅速,与之配套的低碳产业房地产也将得到很大发展,因为它们需要空间、物流仓储、数据中心等建筑,因此低碳产业房地产在今后会拥有广阔的前景。”

有待提高的是,我国城市的建筑碳排数据库还不完善。“没有数据基础我们就无法得知它原本的排放量是多少,在这种情况下要求零排放或者减排,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波士顿在很久以前就要求每个建筑都在网络公开其能耗数据,管理部门以此为标准,制定对于其的减碳要求,如果建筑减碳量达不到要求数字,也可以清楚地计算出罚款金额。目前,当地建筑每超排1吨二氧化碳,每年需缴纳约260美元的罚款。我们也需要完善建筑碳排放数据库,让建筑减排有据可循。”

编辑:刘秀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