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上看,碳市场的扩容更能发挥碳市场在全国层面上低成本减碳的政策工具的作用。同时,更有利于形成更加合理的碳价格,所以对于促进我国能源转型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4月24日,在第八届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年会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志轩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总体来看,对于碳市场应当坚持积极推进的态度,同时,在机制设计上,逐步加强与国际碳市场间的联系。
在上述年会上,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周丽表示,未来碳市场将逐渐转向基于绝对总量的市场,目标是实现多元主体、多样交易、合理价格、健全法规和有力监管。
(CEMF第八届年会现场)
周丽强调,能效提升、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内部结构优化,人工CCUS和碳移除技术是主要的降碳途径;同时也强调了技术发展、政策扶持和市场投资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重要性。
碳价是碳市场活跃度的重要风向标,近期我国碳市场价格持续上涨,市场调控机制如何才能发挥稳定碳价的作用?
周丽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稳定碳价的调控机制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式:第一,政府留存部分配额,建立预留储备机制;第二,引入配额有偿拍卖制度,适度适时增加市场供给,调控价格;第三,进一步完善CCER抵销机制,增加市场供给品种;第四,尽快明确配额结转方法,增强市场预期。
今年,碳市场扩容频出,电解铝、水泥行业有望纳入碳市场,发电行业作为首个纳入碳市场的行业已经积累其丰富的经验。在上述年会上,王志轩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发电行业有以下经验可供其他行业借鉴:第一,要确保碳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第二,先易后难,抓住重点。不同行业进行碳市场有不同的特点,需要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可能立即完善。所以,要有相应的防范机制;第三,碳配额的分配仍然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可以采取预分和调整的方式;第四,增加交易品种要稳步推进,要注意与其他减碳机制的协调。